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學術動态

胡豐順 許秋怡:美麗中國的哲學意蘊與實踐建構

來源: 編輯: 發布時間:2018年01月04日

美麗中國的哲學意蘊與實踐建構

湖北日報訊 胡豐順 許秋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應加快生态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從哲學上把握美麗中國這一時代命題的精華,從文明創新的高度探索美麗中國實踐建構的時代開拓意義,才能彰顯美麗中國的時代價值和文明創新價值。

一、美麗中國的哲學意蘊

1、美麗中國是對時代問題的深刻回答。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的靈魂。美麗中國之所以引起社會的強烈共鳴,關鍵在于美麗中國不僅是一個具體實踐,同時也是個重大的時代命題和哲學命題。美麗中國是繼富強中國、民主中國、文明中國、和諧社會之後,對中國走向何處這一問題的又一次深刻回答。這一回答,敏銳地把捉到了中國在新征程中所出現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态系統退化等嚴重問題,也敏銳地把捉到這些問題逐漸越出生态環境範疇,成為影響和制約中國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深入開展的重要因素,集中折射着人們對現實的訴求和對未來的憧憬。中國要發展前進,就必須回應并破解這些問題。

2、美麗中國是對社會發展價值的深刻思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态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态環境。人既是利益存在物,也是價值存在物,傳統的發展觀把利益追求推向極端,必然造成價值的失落,導緻人的生存危機。美麗中國不僅是一個現實問題,也是一個價值判斷和價值追求問題。真善美始終是人類追求的價值,美麗中國所蘊含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追求,不但反映了人們對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而且也凸顯了人性的美和善。從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曆史事實來看,生态環境的惡化在一定程度上映襯的是人類的極端欲求和過度貪婪,映襯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和不平等。美麗中國不但激起人們對生态環境的深刻關注,也把隐藏在人們心中的真善美重新激活,引起美麗心靈、精神追求、生态文明的全面互動,把自然的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3、美麗中國是對人類文明的不懈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生态興則文明興,生态衰則文明衰,要真正下決心把生态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态文明新時代。人類在前行的曆史進程中,相繼創生出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每一種文明都給人類帶來了長足的進步,但也帶來新的、更為複雜的問題。傳統工業文明在創造巨大物質财富的同時,其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和利用,造成了生态環境的破壞和惡化,使人類文明的延續和發展面臨嚴峻危機。資本主義制度在其本性上是反生态的,因此,不超越西方傳統工業文明,生态危機就無法解決。美麗中國反思傳統工業文明,體現了中國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偉大抱負。

4、美麗中國是世界觀的深刻轉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美麗中國命題和實踐,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态環境的改變,它帶來的是整個觀念系統和實踐系統的改變,它已經産生和即将産生的影響将是深刻和全方位的。美麗中國關系到人對自身、自然以及外在世界的再認識,必将推進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深刻調整;美麗中國也是對人類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再認識,必将深入影響和調整當今世界的發展觀和人類的生存觀,重塑人類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美麗中國還涉及到如何認識和評價一個國家在現實世界和曆史中的競争力和影響力問題,把對一個國家的評價放在創新文明和引領文明的軌道上。

二、美麗中國的實踐建構

一種時代精神,其力量不僅體現在自身的邏輯說服力上,而且體現在實踐的開拓力上。美麗中國的現實實踐,雖然基于嚴峻的生态環境問題,但又蘊含人類最為基本的、高遠的文明觀、價值觀、世界觀追求,我們不能把它看成是一場簡單的環境保護運動,而應從文明創新和時代轉型的高度觀照和從事這場實踐。

1、要從文明轉型和文明創造的高度凝聚行動共識。在利益分散化的時代,利益化的刺激往往會導緻共識的分散,生态環境問題的嚴重化,與具體實踐指向現實的、短期的利益有關。在人類發展的曆史進程中,有什麼比文明追求和文明創造更能凝聚人心和體現人的本質力量呢?曆史上每一次文明轉型和更新都不可避免地把人類的大多數整合起來,推動人類在新的旗幟下聚集,并不斷向前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态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美麗中國建設不是一場簡單的環境保護運動,而是一次新的文明轉型和創造,它超越眼前利益,體現了人類的本質追求,具有曆史視野和世界格局。正是這種文明開拓性,使美麗中國産生高遠的凝聚力量,具有強大和持久的号召力和聚合力。

2、要從人類價值追求中整合前行的目标和凝聚前進的動力。價值的缺失以及對利益的極端追求,造成人類對自然的過度索取,也造成人類的精神迷失和生存危機。不喚起人們内心深處的價值追求,美麗中國建設就沒有長遠的目标和持久性,極容易被短視性和功利性的行為破壞。真善美是人類追求的絕對價值,美麗中國擴展和延伸到人類的美麗心靈,是美麗中國必然的邏輯延伸,因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沒有美麗的人和美麗的心靈,美麗中國就是不完整的,也是難以實現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正确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态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美麗中國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價值追求,才能讓人們超越具體的利益分歧,在共同的目标面前自覺集合起來,實現利益追求和價值追求的有機統一,促使人們自覺的追求美麗中國。

3、要從制度設置上保障實踐的展開和成果的鞏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隻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态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觀念是行動的先導,然而僅僅是觀念的改變尚不足以驅動行動和改變現實,從美麗中國現實和複雜的進程來看,制度的軌導和相應的激勵、懲戒機制十分必要,它從制度層面确保新世界觀、新價值觀、新生活方式的落地與發展。而制度文明的形成,也是一種文明最終形成的重要标識。要把生态文明制度清晰、有效地整合在整個社會基本制度和社會治理系統中,特别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态效益等體現生态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标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要以制度的方式将生态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切實地把生态文明制度轉化為政府的政治責任和整個社會的基本義務,以法律制度的剛性約束、懲戒、追責破壞生态環境的行為,确保生态環境保護責任的落實和具體措施的展開。

4、要從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轉型中培育力量。任何一種新的文明,其出現和鞏固,都是以社會生産方式和個體的生活方式的轉型為直接表征的,而社會生産方式和個體的生活方式轉型又為新的文明提供最可靠的力量保障。傳統的工業生産方式,将自然僅僅看做是滿足人的需要的工具,一味追求物的增長和對自然的控制與利用。新的生産方式,應該從這種錯誤的做法中擺脫出來,強調以人為本,着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實現人類同自然的共同進步與和諧發展。在個體生活方式上,要樹立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反對把物質追求和消費活動作為獲得滿足和幸福的唯一方式以及人生的目的,追求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樹立正确的消費觀和幸福觀,從積極的創造性活動中尋求滿足和幸福。

(作者單位:77779193永利官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