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31日電
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鬥
——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2016年5月30日)
習近平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我們在這裡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4000名代表齊聚一堂,群英荟萃,少長鹹集,共商國家科技創新大計。這是共和國曆史上的又一次科技盛會。
1956年1月,毛澤東同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1300多名領導幹部,在中南海懷仁堂聽取中國科學院4位學部主任關于國内外科技發展的報告,黨中央向全黨全國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号召。其後10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建立了學科齊全的科學研究體系、工業技術體系、國防科技體系、地方科技體系,取得了以“兩彈一星”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1978年,黨中央召開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同志在大會上作出科學技術是生産力的重要論斷,我國迎來“科學的春天”。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江澤民同志發表重要講話,号召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形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熱潮。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再次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胡錦濤同志發表重要講話,部署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動員全黨全社會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鬥。2012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号召我國科技界奮力創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今天,我們在這裡召開這個盛會,就是要在我國發展新的曆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号角。
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标是,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中央今年頒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确,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兩院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國家的财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大家責任重大、使命重大,應該努力為建成創新型國家、建成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曆史經驗表明,科技革命總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标志着人類知識增長的重大轉折。18世紀出現了蒸汽機等重大發明,成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曆程。19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催生了由機械化轉向電氣化的第二次工業革命。20世紀前期,量子論、相對論的誕生形成了第二次科學革命,繼而發生了信息科學、生命科學變革,基于新科學知識的重大技術突破層出不窮,引發了以航空、電子技術、核能、航天、計算機、互聯網等為裡程碑的技術革命,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社會生産力水平。一些國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難得機遇,實現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迅速增強,綜合國力快速提升。
在綿延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聞名于世的科技成果。我們的先人在農、醫、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取得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一大批發明創造。馬克思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産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複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杆。”
近代以後,由于國内外各種原因,我國屢次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從世界強國變為任人欺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我們的民族經曆了一個多世紀列強侵略、戰亂不止、社會動蕩、人民流離失所的深重苦難。在那個國家積貧積弱的年代,多少懷抱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理想的人們報國無門,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不懈努力,我國科技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科技整體能力持續提升,一些重要領域方向跻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并行、領跑階段,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多複變函數論、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成就,高溫超導、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納米科技、幹細胞研究、腫瘤早期診斷标志物、人類基因組測序等基礎科學突破,“兩彈一星”、超級雜交水稻、漢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計算機、三峽工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動通信、量子通訊、北鬥導航、載人深潛、高速鐵路、航空母艦等工程技術成果,為我國成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奠定了重要基礎。從總體上看,我國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方向上實現了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标,正處在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
現在,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标。我們要抓住這一曆史機遇,同時我們要牢記,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争先機。這是我們提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出發點。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縱觀人類發展曆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發展自主權、提高核心競争力的必然選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更好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态、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赢,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設計、新戰略。我們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謀劃,加強組織,優化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總體布局。
第一,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跻身世界領先行列。推動科技發展,必須準确判斷科技突破方向。判斷準了就能抓住先機。“雖有智慧,不如乘勢。”曆史經驗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是科學基礎雄厚的國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成為世界強國的國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領域處于領先行列的國家。
綜合判斷,我國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同時,必須認識到,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标相比,我國發展還面臨重大科技瓶頸,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科技基礎仍然薄弱,科技創新能力特别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
科學技術是世界性、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把握時代脈搏。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識本質等一些重大科學問題的原創性突破正在開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創造新産業新業态,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到幾乎所有領域,帶動了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重大技術變革,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機器人和智能制造技術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創新鍊條更加靈巧,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産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使社會生産和消費從工業化向自動化、智能化轉變,社會生産力将再次大提高,勞動生産率将再次大飛躍。
抓科技創新,不能等待觀望,不可亦步亦趨,當有隻争朝夕的勁頭。時不我待,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及時确立發展戰略,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我國科技界要堅定創新自信,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提出更多原創理論,作出更多原創發現,力争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跟上甚至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争的戰略主動。
第二,強化戰略導向,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題。科技創新的戰略導向十分緊要,必須抓準,以此帶動科技難題的突破。當前,國家對戰略科技支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這裡,我舉幾個例子。從理論上講,地球内部可利用的成礦空間分布在從地表到地下1萬米,目前世界先進水平勘探開采深度已達2500米至4000米,而我國大多小于500米,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材料是制造業的基礎,目前我國在先進高端材料研發和生産方面差距甚大,關鍵高端材料遠未實現自主供給。我國很多重要專利藥物市場絕大多數被國外公司占據,高端醫療裝備主要依賴進口,成為看病貴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創新藥物研發集中體現了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前沿新成就和新突破,先進醫療設備研發體現了多學科交叉融合與系統集成。腦連接圖譜研究是認知腦功能并進而探讨意識本質的科學前沿,這方面探索不僅有重要科學意義,而且對腦疾病防治、智能技術發展也具有引導作用。深海蘊藏着地球上遠未認知和開發的寶藏,但要得到這些寶藏,就必須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方面掌握關鍵技術。空間技術深刻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動力,同時浩瀚的空天還有許多未知的奧秘有待探索,必須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這樣的領域還有很多。黨中央已經确定了我國科技面向2030年的長遠戰略,決定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要加快推進,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着力攻破關鍵核心技術,搶占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戰略制高點。
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企業,能夠持續湧現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這是一項對我國科技創新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要以國家實驗室建設為抓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明确國家目标和緊迫戰略需求的重大領域,在有望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國家大型科技基礎設施為主線,依托最有優勢的創新單元,整合全國創新資源,建立目标導向、績效管理、協同攻關、開放共享的新型運行機制,建設突破型、引領型、平台型一體的國家實驗室。這樣的國家實驗室,應該成為攻堅克難、引領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同其他各類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研發機構形成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新格局。
第三,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窮理以緻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衆。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努力,我國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第二。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不少領域大而不強、大而不優。新形勢下,長期以來主要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支撐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方式已不可持續,我國發展正面臨着動力轉換、方式轉變、結構調整的繁重任務。現在,我國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社會發展面臨人口老齡化、消除貧困、保障人民健康等多方面挑戰,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生态文明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網絡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國防安全等風險壓力不斷增加,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保障國家安全。所以說,科技創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必須在推動發展的内生動力和活力上來一個根本性轉變,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性發展。要深入研究和解決經濟和産業發展亟需的科技問題,圍繞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建設現代産業體系、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等方面需求,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産業和産品向價值鍊中高端躍升。
發展不協調是我國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集中表現在區域、城鄉、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系上。我們要立足于科技創新,釋放創新驅動的原動力,讓創新成為發展基點,拓展發展新空間,創造發展新機遇,打造發展新引擎,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提升發展整體效能,在新的發展水平上實現協調發展。
綠色發展是生态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當今科技和産業變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報複。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要加深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自覺以對規律的認識指導行動。不僅要研究生态恢複治理防護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對生物多樣性等科學規律的認識;不僅要從政策上加強管理和保護,而且要從全球變化、碳循環機理等方面加深認識,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
國際經濟合作和競争局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正在面臨重大調整。經濟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資本、信息等在全球廣泛流動,但本質上主導這種流動的力量是人才、是科技創新能力。要增強我們引領商品、資本、信息等全球流動的能力,推動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增強參與全球經濟、金融、貿易規則制訂的實力和能力,在更高水平上開展國際經濟和科技創新合作,在更廣泛的利益共同體範圍内參與全球治理,實現共同發展。
人民的需要和呼喚,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時代聲音。随着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我國13億多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提高社會發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增強人民健康素質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藥品安全、人口老齡化等重大民生問題,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給,讓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環境、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更放心的食品藥品。要依靠科技創新建設低成本、廣覆蓋、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體系。要加強普惠和公共科技供給,發展低成本疾病防控和遠程醫療技術,實現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普惠共享。要發展信息網絡技術,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區間的數字鴻溝,努力實現優質文化教育資源均等化。
第四,深化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鍊、産業鍊、資金鍊、政策鍊相互交織、相互支撐,改革隻在一個環節或幾個環節搞是不夠的,必須全面部署,并堅定不移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
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過去我們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這一法寶,今天我們推進科技創新跨越也要依靠這一法寶,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機制。
要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引領科技體制及其相關體制深刻變革。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詢支撐行政決策的科技決策機制,加強科技決策咨詢系統,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要加快推進重大科技決策制度化,解決好實際存在的部門領導拍腦袋、科技專家看眼色行事等問題。要完善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解決簡單套用行政預算和财務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資源等問題,優化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社會公益類研究的支持方式,力求科技創新活動效率最大化。要着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正确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
企業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應該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要制定和落實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各項政策,強化企業創新倒逼機制,加強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力度,推動流通環節改革和反壟斷反不正當競争,引導企業加快發展研發力量。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制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動科技創新強大合力。要調整現有行業和地方的科研機構,充實企業研發力量,支持依托企業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培育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
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是我國科技發展的主要基礎所在,也是科技創新人才的搖籃。要優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科研布局。科研院所要根據世界科技發展态勢,優化自身科技布局,厚實學科基礎,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重點加強共性、公益、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增加公共科技供給。研究型大學要加強學科建設,重點開展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要加強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使目标導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互銜接、優勢互補,形成教研相長、協同育人新模式,打牢我國科技創新的科學和人才基礎。
發揮各地在創新發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形成國家科技創新合力十分重要。要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規劃,尊重科技創新的區域集聚規律,因地制宜探索差異化的創新發展路徑,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若幹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
第五,弘揚創新精神,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性活動。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我國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要極大調動和充分尊重廣大科技人員的創造精神,激勵他們争當創新的推動者和實踐者,使謀劃創新、推動創新、落實創新成為自覺行動。
我國科技隊伍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這是産生世界級科技大師、領軍人才、尖子人才的重要基礎。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長有其規律,要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為科技人才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裡馬競相奔騰。要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夠把握世界科技大勢、研判科技發展方向的戰略科技人才,培養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統籌協調的科技領軍人才,培養一大批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企業家和高技能人才。要完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科學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培養,加強科教融合、校企聯合等模式,培養造就一大批熟悉市場運作、具備科技背景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要營造良好學術環境,弘揚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要加強知識産權保護,積極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對創新人才實行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讓他們各得其所。
在基礎研究領域,包括一些應用科技領域,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随意性、路徑不确定性的特點,允許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不要以出成果的名義幹涉科學家的研究,不要用死闆的制度約束科學家的研究活動。很多科學研究要着眼長遠,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要讓領銜科技專家有職有權,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動權,防止瞎指揮、亂指揮。要建立相應責任制和問責制度,切實解決不同程度存在的一哄而起、搞大拼盤等問題。政府科技管理部門要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制化優勢。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己任,把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湧流。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是我國科技大師荟萃之地,要發揮好國家高端科技智庫功能,組織廣大院士圍繞事關科技創新發展全局和長遠問題,善于把握世界科技發展大勢、研判世界科技革命新方向,為國家科技決策提供準确、前瞻、及時的建議。要發揮好最高學術機構學術引領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發展大勢,敏銳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科技創新,貴在接力。希望廣大院士發揮好科技領軍作用,團結帶領全國科技界特别是廣大青年科技人才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建功立業。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台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争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肩負起領導和組織創新發展的責任,善于調動各方面創新要素,善于發揮各類人才積極性,共同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凝心聚力。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中國實現現代化,是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中國實現了現代化,意味着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将進入現代化行列。從現在起到新中國成立100年隻有30多年時間,我們的前景十分光明,我們的任務十分繁重。
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兩院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發揚我國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優良傳統,勇擔重任,勇攀高峰,當好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排頭兵。
讓我們揚起13億多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憧憬的風帆,發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讓中國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向着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不斷前進,向着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不斷前進!

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新聞鍊接】
敬才求才用才育才 習近平開時代之風
2016年06月06日 08:37:47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記者 黃玥
【學習進行時】習近平向來愛才、惜才、敬才。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就人才問題發表重要講話,對人才培養提出一系列高瞻遠矚的論述。新華網《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敬才求才用才育才 習近平開時代之風》,帶您領略習近平求賢若渴、愛才惜才的情懷。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人才工作重要指示中提出的這三個“關鍵”,将人才問題擺在了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
求才若渴
對于人才,習近平一向求才若渴。
黨的十八大發出了“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的号召。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調研、座談講話中多次強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釋放出黨中央加強人才工作的強烈信号。
2014年5月,習近平到北京大學考察,他說,我們有凝心聚力辦大事的自信,要把最好的資源凝聚起來,發揮各類人才的智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5年3月,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的審議。他說,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實施更加積極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領軍人才。
2016年4月,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網信事業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2016年5月,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長有其規律,要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為科技人才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裡馬競相奔騰。
……
“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要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2014年習近平在上海召開外國專家座談會上說。
“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2013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歸納出的這四句話,集中體現了他一以貫之的人才觀。
直面隐憂
尚賢者,政之本也。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人才隊伍規模、結構和素質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特别是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不足,成為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瓶頸”。
高端人才缺乏,是習近平内心的隐憂:
“我們在科技隊伍上也面對着嚴峻挑戰,就是創新型科技人才結構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同生産和創新實踐脫節。” 2014年,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說。
“我國是科技人才資源最多的國家之一,但也是人才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其中不乏頂尖人才。在人才選拔上要有全球視野,下大氣力引進高端人才。”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2015年考察杭州高新企業時,他說,要立體化地培育人才,特别是對高端的尖子人才更要愛護。
……
習近平的直言不諱,是希望盡最大努力及時補齊人才這塊發展短闆。他在中央财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指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要用好科學家、科技人員、企業家,激發他們的創新激情。要學會招商引資、招人聚才并舉,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廣泛吸引各類創新人才特别是最缺的人才。”
強調“三要”
“人才是最寶貴的财富,盡最大力氣用好人才”,2013年習近平在沈陽考察時,對人才工作的開展提出“盡最大力氣”的要求。
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是黨和國家的長期方針。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也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進的根本保證。
對于黨如何“盡最大力氣”管好人才,習近平提出“三要”:要加大改革落實工作力度,要着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
加大改革落實工作力度,要把《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落到實處;着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做好團結、引領、服務工作,真誠關心人才、愛護人才、成就人才。
在2016年4月舉行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使用人才需要有“眼界、魄力、力度”。
“我們的腦子要轉過彎來,既要重視資本,更要重視人才,引進人才力度要進一步加大,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步子要進一步邁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心底裡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為人才發揮聰明才智創造良好條件,營造寬松環境,提供廣闊平台。”習近平強調“求才”,更重視“用才”,旨在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
興邦大計
人才是第一資源。古往今來,人才都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浪潮中,人力資本特别是高素質人才資本,躍升為第一資源,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
“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是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争中的重要潛在力量和後發優勢。”習近平2014年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揭示出“人才競争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争的核心”的要義。
實現“中國夢”,關鍵在人才。實施新的人才戰略也成為我國實現民族複興的必要條件。
“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目标,我們也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習近平2013年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說。
在人才培養中,習近平尤其重視年輕人的成長。2013年,習近平來到沈陽機床集團。聽說企業連續兩年經營規模世界第一、職工75%以上是“80後”,他高興地同“飛陽”團隊年輕人攀談起來。他說,年輕人成長了,企業才有希望,國家才有希望。
2015年考察杭州高新企業時,當得知企業技術團隊平均年齡隻有28歲,正着眼前沿開展未來技術研究,習近平十分高興。他對圍攏過來的科技人員說,看到這麼多年輕的面孔,我很欣慰。
年輕人是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的前列。年輕人每成長一步,離實現“中國夢”就會更近一步。
習近平說:“有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優勢,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指日可待。”
相關鍊接
“平語”近人——習近平如何關心人才工作
習近平同知識分子推心置腹
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鬥
【學習有方】
這四年,習近平總書記的科技強國夢
曾偉 程瑤 蓋琳
2016年05月31日18:19 來源:人民網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赢,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在5月30日同時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以下簡稱“科技三會”),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地使用了科技是“國之利器”這一表述。
2013年7月17日,他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語重心長地提到這一表述,表達了他對科技強國的渴望和期盼。習近平強調,現代以來,西方國家之所以能稱雄世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正所謂“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隻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國國際競争力。
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習近平從未停止過對科技的思考。“推動科技創新”、“聚集科技人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十八大以來,圍繞着科技進步,他以自己的情懷和使命感,推動中國科技發展,一次次提出新論斷和新要求,正重塑中國科技事業版圖。
推動科技創新
識變、應變、求變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賦”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梳理可以發現,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的講話中,創新總是被打上着重号。
“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習近平在5月30日召開的“科技三會”上依然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
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社會生産力、綜合國力、科技實力邁上了一個新的大台階。同時,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各個領域都急需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如何識變、應變、求變?“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習近平2013年11月28日在山東農科院召開座談會時提到,“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内涵式發展道路。矛盾和問題是科技創新的導向。”
在考察每一個工業基地和企業時,習近平也都會強調科技創新的重要性。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習近平就提出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在2014年8月中央财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對于企業做出更為明确的指示:“要緊密結合我國發展遇到的瓶頸制約,進一步明确技術創新和産業化的方向和重點。要面對現實需求,通過形成良好市場環境,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發揮不同地區比較優勢,大力推動産業化進程。”“企業持續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在于創新,”2015年5月在浙江調研時習近平強調,“各類企業都要把創新牢牢抓住,不斷增加創新研發投入,加強創新平台建設,培養創新人才隊伍,促進創新鍊、産業鍊、市場需求有機銜接,争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軍。”
無論在什麼領域,創新成果轉化都是重中之重。正如習近平在2014年12月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的,創新要實,要落實到創造新的增長點上。隻有從實際出發,确定創新的突破口,才能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
聚集科技人才
完成隊伍建設“彎道超車”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離開了人才主體的推動創新将無從落實和開展。事實上,總書記重視人才、愛惜人才的言論在曆次會議和考察中俯拾皆是:“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推進自主創新,人才是關鍵”、“我們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
“用好人才,首先要用好科學家”。在2014年8月的中央财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十分關心科學家發展,并語重心長地說,“組織科學家們參加國家重大專項、計劃、基金項目是必要的,但不要用這些東西把科學家捆死了” 。
解決科技發展的人才瓶頸是總書記始終不變的關切。因此如何在深化改革的曆史機遇面前,完成人才隊伍建設的“彎道超車”,提升科技人才水平、創新人才建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2013年7月考察中國科學院時,總書記指出,“我國科技隊伍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主要問題是水平和結構,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生産和創新實踐脫節。”
2013年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總書記明确提出解決人才結構性不足的戰略方向,“一是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二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三是要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制定更加積極的國際人才引進計劃,吸引更多海外創新人才到我國工作”。
在剛剛落幕的“科技三會”上,總書記再次強調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提出在曆史轉型的重要時機,人才建設要把握時代大勢主動出擊,在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指導下,為行進中的中國大船加足動力。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為創新驅動點燃新引擎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對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意義,總書記想得很深,也看得很清。“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堅決掃除阻礙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體制障礙,有力打通科技和經濟轉移轉化的通道,優化科技政策供給,完善科技評價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指出。
構建合理的科技創新體系,需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科技體制改革必須直面我國一直存在的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圍繞捋順科技創新鍊條上的機制關卡、緊湊創新轉化環節的銜接松動、聚合各方面科技力量的分散資源做文章,力圖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擴散的障礙、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
對此,習近平再三叮囑,謀抓落實。在2013年3月的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讨論時,習近平指出,“要進一步突出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
在2014年8月的中央财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再次指出,要杜絕科研經濟兩張皮,“一個是科技創新的輪子,一個是體制機制創新的輪子,兩個輪子共同轉動,才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習近平的一次次部署中逐漸由輪廓架構充實為鮮活有内容的具體方案。
2014年8月的中央财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提出,“盡快完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訂,加快标準化法、反壟斷法、公司法以及知識産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修訂工作”;在2014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總書記提出,“構建新型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管理體系,避免重複申報和重複資助” ;當年10月的深改組第六次會議上,總書記又說,“把公共财政投資形成的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讓它們更好為科技創新服務、為社會服務” 。
融入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的科技強國夢,正轉化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動力,開創中國科技進步新未來。
習近平:科技是國之利器
科技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近代以來的每次重大科技創新,都會引發産業變革,導緻大國興衰和格局調整。5月30日,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赢,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請随“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一、國家賴之以強
科技決定國力,科技改變國運。當今世界是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也是一個惟科技馬首是瞻的世界,科技是強國的支撐。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指出:“現代以來,西方國家之所以能稱雄世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正所謂‘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隻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國國際競争力。”習近平強調:“科技創新作為提高社會生産力、提升國際競争力、增強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社會生産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學技術一旦滲透和作用于生産過程中,便成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産力。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和現狀告訴我們,科學技術特别是高端技術,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生産力諸要素全面滲透并與之融合。2015年12月18日,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第一動力作用,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加快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全面提升經濟發展科技含量,提高勞動生産率和資本回報率。”習近平強調:“從發展上看,主導國家命運的決定性因素是社會生産力發展和勞動生産率提高,隻有不斷推進科技創新,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不斷提高勞動生産率,才能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科技創新提升國際競争力。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際競争力的關鍵和核心因素。隻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國的國際競争力。習近平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戰略舉措,必須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核心和培養造就創新型人才這個關鍵,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競争力。”
科技創新增強綜合國力。當代國際競争實質上是一場以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為核心的競争。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國際競争中,為了從根本上提升本國的綜合國力,增強發展後勁與競争實力,不少國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科技創新這一最佳途徑,并由此掀起了一場洶湧澎湃的國際科技創新競賽。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成為社會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赢得優勢。”習近平強調:“創新戰略競争在綜合國力競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杆,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當代科技發展曆程充分證明了這個過程。”
科技創新保障國家安全。科技創新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也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關鍵。鄧小平同志曾指出:“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将來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今天的國家安全内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領空、海洋、網絡等新領域,如果沒有高科技支撐,根本無安全可言。2016年5月發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指出:“堅持國家戰略需求和科學探索目标相結合,加強對關系全局的科學問題研究部署,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我國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産品産業創新的整體水平,支撐産業變革和保障國家安全。”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科技實力和創新實力決定着國家的政治經濟實力,也決定着各國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迫切需要科技創新的全面支撐。2014年6月9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指出:“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自古以來,科學技術就以一種不可逆轉、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着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實力決定着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着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習近平強調:“一個國家隻是經濟體量大,還不能代表強。國家富強靠什麼?靠自主創新,靠技術,靠人才,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
二、企業賴之以赢
科技決定市場,科技改變企業。今日世界,無論什麼行業的企業,也無論企業大小,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都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決定着企業的現在和未來。習近平指出:“一個地方、一個企業,要突破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
企業生命力在于科技創新。創新是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支撐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管理要靠創新改變,靠科技提升;經營要靠創新拓展,靠科技前行;産品要靠創新延續,靠科技争優。習近平指出:“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持需求導向和産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科技創新提升企業的綜合競争實力。科技創新能力是企業的發展能力、應變能力和競争能力的核心,是企業綜合實力的支撐。習近平指出:“從全球範圍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要引導我國企業不斷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着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技術、新裝備、新産品,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知名品牌産品,實現企業發展由單純的技術引進、加工組裝向自主創新、自主制造轉變。習近平指出:“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我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競争,如果科技創新搞不上去,發展動力就不可能實現轉換,我們在全球經濟競争中就會處于下風。”
三、人民生活賴之以好
科技改善生活,科技改變你我。回顧人類文明史,人類的生存狀态與社會生産力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而生産力發展水平主要取決于科技發展水平。科技創新驅動着曆史車輪不斷前進,加速人類的發展進程,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源泉,推動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遊牧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從工業文明走向信息化時代。習近平指出:“農業科技、人口健康、資源環境、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領域工程科技發展,大幅度提高了13億多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使中國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發生了曆史性變化。”
依靠科技創新滿足人民生活新需求。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人民對生活的新需求也日益增多,現有的産品必然不能滿足人民新生活的需要。隻有通過持續的科技創新,根據新需求,産出新産品,才能不斷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需要。習近平指出:“要深入研究和解決經濟和産業發展亟需的科技問題,圍繞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建設現代産業體系、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等方面需求,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産業和産品向價值鍊中高端躍升。”
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改善人民生活環境。科技創新為人民生活提供越來越美的綠色環境、生态環境。人類進步越快,對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要求越高,而改善環境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創造綠色發展模式,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方式。習近平指出:“必須加快推動生産方式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産業結構和生産方式,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加快發展綠色産業,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必須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力戒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
依靠科技創新改善人民生活質量。随着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我國13億多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但是,提高這麼多人口的生活質量,依靠傳統的生産方式是不可能的。改善人民生活、增強人民體質、提高人民素質都必須依靠科技創新。要在人民生活急需的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藥品安全、治理環境污染等方面集中開展科技創新,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給,讓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環境、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更放心的食品藥品。要依靠科技創新建設低成本、廣覆蓋、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醫療和教育等優質資源普惠共享。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大力發展科技事業,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使人們在持續的天工開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識和技能,讓科技為人類造福。”
科技是實現強國夢的翅膀,承載着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靈心勝造物,巧手奪天功。心靈手巧、最富創新禀賦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在今天這場世界科技創新競賽中獲得勝利。
來源:學習中國 2016年06月05日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