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學術動态

【媒體永利】吳春梅:研究要下得去、上得來

來源: 編輯: 發布時間:2014年03月07日

研究要下得去、上得來

——訪77779193永利官网院長吳春梅

2014年02月28日 14:4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明海英

   “田野調查在準确把握‘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問題是本學科的,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是多學科的。”嘗試并堅持用實證方式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吳春梅如是說。

  吳春梅主要從事與農村公共問題相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研究。從2006年開始,她嘗試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向變遷研究、實證研究和政策研究拓展,形成了規範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和以問題為導向的綜合研究的範式。

  關注農村民生問題和農民公共精神

  吳春梅2001年開始關注農村公共服務。2003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期間,是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建設的時期,也是公共服務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時期。吳春梅說,這表明解決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短缺問題已出現曆史性轉機,亟待加強農村民生問題和農民公共精神等研究。

  在原始社會,人們的生産能力極其低下、甚至生存都受到自然威脅的情況下,出現了樸素的、本能性的大公無私的公共精神。中國傳統上村民之間是守望相助的。2002年,吳春梅在農村調研時候發現,那時候一家蓋房子,其他人會主動去幫忙,而且是不收錢的。現在慢慢地,農忙時請人幫忙要付費。因而有人認為,現在的農民是沒有公共精神的。其實也不盡然,在調研中,吳春梅了解到在戶戶通(村内道路修建)等方面很多村民都表現出了很好的公共精神。

  2012年,吳春梅在湖北廣水市的一個村莊調研發現,該村戶戶通中,有一家出資是村民平均數的10倍。她就問他會不會覺得虧,那位村民回答說,“沒什麼虧不虧的,路修起來後,我的親朋好友、我生活中的熟人都方便。”

  同樣也是戶戶通,在湖南湘陰縣的一個村民小組由于很多村民反對而暫時擱置。後經一位村民多方溝通,一家一戶做工作,争取到了村民的共同出資,政府專項支持和在外發展較好的村民的捐贈,籌齊了修路的錢。當被問及為什麼要費力去做這種吃力不一定讨好的事情時,令吳春梅震驚的是,這位質樸的村民說,“這是我生根的地方,今天我們一起做成了這件事,未來,我們村所有大家都想做的事情就都能做成。”

  “如果純粹強調利他,做一件事情對自己完全沒有好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可能比較難。”吳春梅認為。基于此,她們課題組在思考是否能提出新公共精神的概念,以更現實的路徑,倡導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兼容,在維護集體利益的同時讓個人也受益,她認為,這樣的新公共精神踐行起來會容易得多。

  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指向

  當初吳春梅嘗試實證研究時,面臨很多困難。她回憶說,“那時不少人公開反對,更多的人不看好,好像我這個人就毀了似的。甚至有人說我是理論研究做不下去了才跑去做實證研究。”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經典的研究範式是文獻研究,量化研究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但是,在吳春梅看來,馬克思主義的整個變遷史都是直面社會發展中的關鍵問題的。她說,“馬克思主義的産生、發展、包括它的中國化,無一例外都指向社會重大現實問題,都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向。

  但是,老百姓碰到問題是不會去翻教科書的,馬克思主義不能隻是變成課堂裡的講義,必須通俗化并成為民衆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一定要貼近民衆的所思、所想、所盼、所為。”

  用實證方法研究理論問題

  由于所在農業院校有各類涉農實踐基地,在一手定性和定量研究資料收集方面有優勢,同時社會科學領域有從事定量研究的傳統,為用實證方法研究理論問題提供了厚實的資源基礎和研究積澱,這為吳春梅的實證研究打下了基礎。

  2006年,依托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農村社會建設中公共産品供給研究”,吳春梅首次在全國範圍内進行了規模性的農村民生問題田野調查,嘗試運用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并一直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研究範式。

  吳春梅認為,在馬克思主義學科,諸多理論假設也需要通過量化分析來驗證,需要運用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來發現實踐中的深層次問題。但該學科中的諸多命題沒有現成的測量量表,需要依據已有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前期實地調查資料來自主開發。因此,如何将抽象的理論具體化、情景化,如何将新發現的現象上升到學理高度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

  在對理論假設進行實證驗證的過程中,吳春梅一般前期先去做典型個案調查。她說,“通過典型個案調查,可以将概念或概念之間的關系還原為實踐中的現象或現象之間的關系。了解這些現象後,就大緻明白是怎麼回事了,然後再去思考如何用農民能聽明白的語言去測量。做好測量量表後,再駐村調查,順利的話,再把規模擴展到更廣的範圍去進行田野考察。”

  實證研究必須貼近民衆,專業術語很多農民聽不懂或似懂非懂。吳春梅和她的團隊經常跟農民交流,并思考什麼樣的語言更好交流。調查中,她們會用很多自己創造的語言跟農民溝通,如用“是否合算”來考量“投入産出比”。她認為,“這種表述雖不嚴謹,但是使用規範化的語言,很多真實信息就得不到。”

  在發現和驗證中出成果

  基于實證研究,吳春梅産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她主持了包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在内的教研和科研課題20餘項,公開發表核心期刊以上學術論文60餘篇。

  “實證研究的關鍵是驗證和發現。”吳春梅說,實證研究前,我們必須對國内外文獻進行體系化梳理,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分析框架後,再去考慮選取具有典型性的調查區域和具有代表性的對象進行實地調查,在驗證已有研究假設的同時,發現規範裡沒有考慮到的現象。有些新現象可能折射出社會變遷中的某種趨勢,現在雖弱小,但是未來有可能成為主流。她說,我們要努力去發現這種有生命力的一些新現象。

  例如,在進行一系列調研後,吳春梅發現,處在經濟發展初始階段的村莊更好管理一些,隻要收入快速增長,村民對村幹部的要求就不會太高,大家會齊心協力,一起把村莊經濟搞上去。當村莊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村莊公共資源的管理和分配就面臨轉型,這個時候村幹部早期很多很成功的經驗可能不管用了,他們自身會面臨管理能力提升和村莊文化建設等諸多問題。

  由于經常深入基層,吳春梅對農村事務特别熟悉,很多時候都有獨到的觀點和看法。例如,本世紀初的一項實證研究顯示,科技投入對農業增長呈負相關的。既然科技投入對農業增長沒有貢獻,是不是就不需要了呢?對此,吳春梅的建議是:加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她說,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在“網破、線斷、人散”的時期,服務是零碎的、效益不明顯,政府責任落實和市場化改革等措施都有利于提高效益。

  2012年,受湖北省委宣傳部委托,11所高校聯合開展了“湖北農民文化生活調查研究”。實地調查普遍發現農家書屋利用率低,似有形象工程之嫌。因而有人認為沒有設立必要。經常深入基層的吳春梅呼籲說,農民得到的東西已經很少了,不要再減少了。她認為,目前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還處在起始階段,投入嚴重不足,因而效益顯示度不高,并建議加大農村公共文化投入水平。(本網記者 明海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