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不同階層的人物像是從敦煌壁畫中走出來,古典雅緻又潮流多樣的裝束被完美再現。連月牙泉的“神秘小萌物”小白狐都被吸引,安靜地坐在鳴沙山上欣賞着這場“穿越時空”的走秀……近日,人文綜藝節目《登場了!敦煌》青春化的表達方式讓厚重的敦煌文化以可感知、可探讨的方式圈粉無數,引起了青年群體對敦煌文化的興趣和圍觀,更引發人們對如何打開曆史、如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話題的探讨。
法國曆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曾說,所有的文化财産、文明的微觀因素總是處于流動之中。對于文明來說,活着就是既能給予又能收受與借用。所以,曆史文化的生命延續就在于不斷地守正創新、融入時代。
用貼合時代審美的新穎形式打開曆史、弘揚傳統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事實上,對曆史和傳統文化進行青春化表達已經成為當下文藝創作的一條經驗。不過,這條“經驗”也有不靈的時候。比如,日前下架停播的抗戰劇《雷霆戰将》号稱青春版《亮劍》,使用了“偶像劇”的套路,但因為“用力過猛”,過度渲染青春化的個性與場景,很多細節背離史實,受到觀衆的批評和吐槽。
說到底,青春化表達隻是手段不是目的。無論是講述曆史,還是表達傳統文化,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和手段,讓曆史原貌不失真,讓傳統文化不走樣,都應是必須堅守的底線。
傳統文化的表達,首先要确保内容的真實與準确,不能以偏概全,斷章取義。還是以敦煌文化的傳播為例。曾有人煞有介事地宣揚,古時候石油就已在敦煌民間使用了,還拿敦煌文書S.1366《年代不明歸義軍衙内面油破用曆》中的記錄“支張順大德面一石油一升”作為例證。事實上,古代文本很少用标點符号斷句,上述敦煌文獻中的文字,倘若掐頭去尾斷章取義,“面一石,油一升”很容易變成“石油一升”,最後也就推導出古代石油已在敦煌流行之錯誤結論。因此,用青春化的手法解讀曆史、表達傳統文化時,首先要對曆史和傳統文化弄懂吃透,切不可隻做表面文章。
對曆史和傳統文化進行青春化表達,既要放下身段,讓表述的話語生動鮮活,也要對曆史文化保持敬意。當下的年輕人喜歡用充滿趣味性和娛樂性的方式描述傳統文化,比如一些年輕人把端午節稱為“粽子節”,把中秋節叫作“月餅節”。這種輕松有趣的稱呼并無不妥,但若将端午節等同于吃粽子,把中秋節等同于吃月餅,那就消解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傳統文化的青春化表達中更應該注重文化内涵精神的傳遞。仍以敦煌文化為例,敦煌石窟中的彩塑與壁畫原本是古人虔誠禮佛的信仰參照,其構圖技法、排列布局以及意境表達等都有特定的宗教文化遵循。敦煌文化不能僅僅等同于壁畫裡古人的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用,要看到這些場景的畫面組合所烘托的主旨思想以及所寄托的古人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傳承曆史文化,放下身段主動擁抱青年人的樣子是可愛的。但總有些人為了引人注目,不惜故弄玄虛,用道聽途說牽強附會的稗官野史代替真實的曆史,看似有趣,實則贻害無窮。還有些風景名勝區,似乎不附會些野史秘聞或奇谲驚豔的故事,就不足以彰顯自己的文化底蘊。更有甚者,或張冠李戴或憑空捏造出想象中的文化景觀,于是乎曆史人物吃過的飯菜、泡過的溫泉甚至用過的馬桶都被用來商業炒作,好多優秀的曆史文化就這樣被庸俗化了。
無論是曆史還是傳統文化,青春化表達的最終目的還是讓現代人對曆史和傳統文化在了解的基礎上進而傳承。因此,如果對曆史和傳統文化的青春化表達隻停留在趣味化解讀層面,一味追求新奇時髦,過分注重美麗包裝,醉心于娛樂化和商業化運作套路,最終必然會導緻曆史講述淺薄化、文化傳承功利化,到頭來不僅會消解嚴肅厚重的曆史,糟蹋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會對青少年的文化觀、曆史觀造成誤導,讓民族的文化根系松動,讓民族的文化精神迷失。
(作者:唐尚書,系77779193永利官网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員、77779193永利官网農業曆史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12/23/nw.D110000gmrb_20201223_2-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