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4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公布了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青年項目、西部項目立項結果(點擊下載)。我院王娟副教授主持申報的“網絡社會思潮的傳播及引導研究”和李鳳蘭副教授主持申報的“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居民心理健康促進策略研究”等2個項目獲批立項為一般項目。2012年以來,我院教師已主持申報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1項。
據悉,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和青年項目已完成受理申報、通訊初評、會議評審、網上公示等程序,經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對立項課題名單予以公布。今年公示的拟立項課題為4293項,有4項因需要核實相關情況暫不予立項,公布立項課題為4289項。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和青年項目繼續采取适度限額申報的辦法,最後正式受理有效申報29440項,比去年增加1387項。其中申報重點項目2092項,一般項目20470項,青年項目6878項。五大社科研究系統中,高校申報26027項,占申報總數的88%,社科院申報1251項,黨校系統申報1194項,軍隊系統申報291項,各級黨政機關及其他申報677項。今年立項總數比去年增加372項,平均立項率為14.6%,比去年提高0.6個百分點。其中重點項目343項,每項資助35萬元;一般項目2850項,青年項目1096項,資助強度均為20萬元。全國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均有立項,立項數超過100項的包括教育部在京直屬高校、江蘇、上海、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山東、河南、四川、重慶、陝西、遼甯、福建、江西等14個省份。五大系統中,高校系統3816項,占立項總數的89%;社科院系統186項,黨校系統126項,軍隊系統55項,各級黨政機關及其他106項。
根據對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拟立項項目标題中的111個關鍵詞進行的統計分析(點擊下載)顯示,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凸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需求引領、問題導向,标題中包含“中國”“機制”“理論”“治理”“發展”“政治”“文化”“創新”“背景”“路徑(視角)”等10個關鍵詞的獲批立項項目均超過了200項,包含“模式”“一帶一路”“扶貧(貧困)”“生态”“改革”“對策”“供給”“城市(城鎮)”“農村(鄉村)”“網絡(新媒體)”等關鍵詞的獲批立項項目亦均超過100項。
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共立項492項,每項資助強度為20萬元。今年立項的西部項目總體上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課題負責人整體實力較強、研究重點比較突出。492名課題負責人中具有高級專業職務的356人(高級169人、副高級187人),占總數的72%;具有博士學位的330人,占67%;擔任博士生導師或碩士生導師的221人,占45%。從課題研究内容上看,突出了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學科特色的研究,突出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研究,突出了創新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維護邊疆社會和諧穩定的研究。二是覆蓋面和惠及面較廣。涉及包括高校、社科院、黨校、軍隊、黨政機關等五大系統在内的近200家科研單位,基本上覆蓋了西部地區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研究機構。從項目負責人構成上看,少數民族學者有128人(涉及14個少數民族),約占總數的26%;35歲以下的青年學者有112人,約占總數的23%。三是對基礎研究和區域優勢學科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和綜合研究占76%左右,特别是西部傳統優勢學科的立項數量較多。比如,民族問題研究立了102項,中國文學、中國曆史、馬列·科社和語言學分别立了46、42、40和35項。同時,對具有西部地域特色和科研資源優勢的領域、對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冷門學科也加大了扶持力度,圍繞少數民族社會發展調查、生态環境治理、文化遺産搶救保護、曆史文獻挖掘整理、古代邊疆社會治理、瀕危語言整理和保護等方面的研究,确立了一批課題。
近日,教育部社科司發出《教育部社科司關于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立項的通知》(教社科司函〔2017〕146号),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立項結果。我院教師彭文剛主持申報的“勞動與自由:馬克思的正義觀研究”和同書琴主持申報的“中共改造農民的曆史經驗及啟示研究(1921-1949)”等2個項目獲批立項。
據悉,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經教育部社科司組織專家嚴格評審和面向社會公示,共有3365個項目獲批立項;有1個項目經公示核查不符合立項标準,不予立項。立項項目中,規劃基金、青年基金、自籌經費項目共2842項,西部和邊疆地區項目162項,新疆項目21項,西藏項目7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專項100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69項,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研究專項39項,教育廉政理論研究專項5項,高校示範77779193永利官网和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12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