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學術成果

[光明日報] 國潮不是一種簡單的文化包裝

來源: 編輯:萬融 發布時間:2021年09月22日


作者:唐尚書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22日 13版)

翠袖紅裙、寬袍廣袖、青衫白褂……無論是在公園裡,還是在大街上,想必你都有過這樣的經曆:身着漢服的青年男女從你身邊翩然走過,轉眼消失在人流中。此時,你會有種恍若隔世之感,像是穿越到了漢唐時代。

近幾年,随着傳統文化的複興,漢服逐漸成為一種流行元素,穿漢服也從一種行為藝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時尚潮流。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漢服愛好者達500多萬人。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商品成為消費時尚,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國潮”。

國潮作為現代時尚景觀中的獨特呈現,其創意來源于優秀傳統文化,外在形式則吸納并融彙了當代大衆審美。這種先鋒與複古碰撞的創意,在追求個性化表達的青少年群體之中頗具吸引力,因此越來越多的産品開始搭上國潮的列車。除了已經流行起來的漢服、破圈的博物館文創産品、成為各大景區标配的特制文創雪糕,白酒、口紅、家具、家電、電子産品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消費品也都推出了各自的“國潮款”。

随着工業化的完成,西方社會已經進入後現代社會,我國也在朝這一方向加速推進。在後現代社會,商品不再是僅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而更具有符号價值,人們消費某種商品,更多是為了獲得商品所承載的符号意義。兵馬俑造型的文創雪糕不比普通雪糕更甜,但正如網友所言:“逛着兵馬俑吃着兵馬俑造型的雪糕,有種穿越回秦朝的感覺,口中甜絲絲的味道勾起了我對那個朝代的無限好奇,引導着我重新學習了一遍秦朝的曆史。”從這個意義上講,購買和消費國潮産品不僅是一種經濟行為,更是一種文化行為。在使用價值不變的情況下,國潮産品之所以受到追捧,關鍵是人們内心深處的文化自信被喚醒,希望通過時尚的形式走進并了解傳統文化。

國潮産品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傳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可是,很多令人眼花缭亂的國潮産品對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仍然是淺層次的,往往重其表而輕其裡。比如,一些品牌對于國潮的理解還停留在龍鳳、圖騰、繁體字上,甚至從古代随意挑選一個物件并将其化作具體“符号”印在服飾上,再染上年畫風格的配色,就為自己打出國潮的噱頭。這些附庸風雅的産品根本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國潮産品,說白了,不過是把傳統文化當作裝點門店的“包裝紙”。還有一些國潮産品在設計中跟風獵奇,把詩文字詞、典籍圖畫、車馬舟船等古風元素進行生硬嫁接或胡亂雜糅,通過所謂後現代藝術化處理裝飾門臉以示複古。更有甚者,張冠李戴,把日韓風當成國潮範。如此的國潮産品,降低自身文化品位事小,阻礙文脈傳承事大。

國潮不是一種簡單的包裝,而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種精神哲學和文化信仰。國潮産品要想獲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在對傳統文化認知、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其進行深度提煉萃取,同時還需要在産品設計之初就解決好“體”與“用”的關系,即傳統文化到底是品牌營銷的策略手段,還是産品應該具有的内在品質。毫無疑問,國潮産品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緣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尋根熱情。從文化的現代化演進來看,國潮産品厚植于優秀傳統文化土壤,是本土文化精神現代化重構中的重要内容,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與活潑的時代性。如果把傳統文化當作創造經濟價值的手段,把國潮産品生産等同于一般的工業化制造,那就矮化了國潮的社會價值與精神意義。

國潮代表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什麼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就是在潛意識中,對自己的文化有一種虔誠的信仰,對自己的曆史有一種自覺的傳承。因此,國潮産品不能投機取巧,其發展的動力及意義應該落腳于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更新,用現代商品的新穎形式實現文脈的自覺傳承。

(作者:唐尚書,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77779193永利官网分中心研究員)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9/22/nw.D110000gmrb_20210922_2-13.htm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