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下午,第187期青馬論壇在創業樓511報告廳舉行。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李志教授應邀作“對話馬克思——‘實踐’哲學與實踐哲學”學術報告,報告由院長梁偉軍主持。

講座現場 (王夢佳 攝)
講座伊始,李志教授指出對話馬克思有兩種不同方式,一是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傳統解釋背景下,“實踐”是否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概念,二是實踐哲學是否是馬克思(主義)解釋世界的一種方式。圍繞第一種對話方式,李志教授談到“實踐”哲學的研究主要涉及實踐認識論、實踐本體論、實踐唯物主義和實踐生存論這四種不同的方式。随後,她指出在“實踐”哲學中,盡管學術界存在“反對實踐化的解釋”和“堅持實踐化的解釋”兩種根本有别的觀點,但二者可能依然存在着一些問題,尤其是純粹理論化方式所帶來的封閉解釋有可能削弱豐富而生動的實踐領域,從而導緻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釋中出現獨斷主義的傾向。針對這些共同問題,國内有的學者已經嘗試從純粹概念的研究路徑中跳脫出來,轉向了“實踐智慧”這一新型的“實踐”哲學研究。
圍繞着第二種對話方式,李志教授指出,伴随實踐哲學在當代的整體複興,政治哲學、倫理學和價值理論的讨論共同帶來了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研究轉向。她通過“馬克思與傳統”“馬克思對傳統的反叛”兩方面展開了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分析。一方面,實踐哲學傳統中“理論高于實踐、理論與實踐相互疏離、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有着‘理論的立場’的預設”,構成了理解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必要參考。另一方面,馬克思對物質生産實踐、倫理道德、政治生活、理論與實踐關系的重塑等問題的闡述,也呈現了對傳統的反叛。李志教授特别強調了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理論——實踐”的解釋框架,指出實踐不再等同于無意識的群氓行動,理論不再呈現為一種獨立的精神活動,理論必須依賴于社會現實及其曆史進展,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呈現為以實踐為首要性的内在統一關系,從而克服了理論或精英的特權,恢複普通大衆的能動的主體性。此外,李志教授還指出,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相關研究在文獻收集與整理、跨學科研究、多元研究視角等方面帶來重要的方法論啟示。
在交流環節中,現場師生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馬克思的哲學是否就是一種政治哲學,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如何理解‘實踐是理論的來源’這句話”等問題,李志教授一一進行了詳細解答。
最後,郭琰老師對報告進行了總結,并鼓勵同學們後期要廣泛閱讀文獻,拓寬學科視角,積極關注思考時代問題。
文字:王夢佳
攝影:王夢佳
審核:胡豐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