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七點,《綠色中國》系列課程第五講在三教智慧教室B203開講。石紹成老師從當前的生态治理實踐出發,提出一個十分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制度落地如何因地制宜?進而從相關概念、理論以及治理實踐等不同層面入手,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
生态治理呼喚因地制宜
課程伊始,石紹成老師從“植樹造林”的案例出發,探讨了生态治理因地制宜的必要性。植樹造林是中國重要的生态治理行動,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石老師提到,我國的法律制度對植樹造林作出了相關規定。比如,《森林法》規定:國家統籌城鄉造林綠化,開展大規模的國土造林行動。然而在現實中,一些地方卻不能将這一“利在千秋”的制度落實好。

石老師運用一些地區大規模種植桉樹的例子說明了這種情況。他提到,因為桉樹生長周期短、成效快的特點,這種樹木成為一些地方植樹造林的第一選擇。但是桉樹的生長卻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這反過來給當地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負擔甚至破壞。這與生态保護的初衷無疑是存在矛盾的。在該案例基礎上,石老師抛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不依據地方實際情況進行生态治理,其後果會怎麼樣?”
制度是生态治理的工具
石老師簡單回顧了人類進行生态治理的曆程,揭示了制度成為生态治理工具的邏輯。石老師以人類為對付害蟲而大量使用農藥為例,闡釋了“技治主義”的弊病。人類通常運用大量農藥來消滅害蟲,這雖然能短期達到目标,但給自然環境造成了意外的嚴重後果。卡森的《寂靜的春天》是深刻揭示生态問題“技治主義”弊端的傑作。生态現代化理論也正是在這種反思的基礎上出現的。石老師引用英國思想家吉登斯的觀點認為,生态問題可以經由規範化——即将這些問題納入現存的社會經濟制度的框架内得到處理。其中,制度作為生态治理的工具登上了曆史舞台。
石老師通過對生态治理的概念解析和本質探究,進一步探讨了制度落地與生态治理的内在關聯。石老師提到,生态治理是指以政府為核心的多元主體通過相關制度建構解決生态問題行動的過程。在這種意義上,生态治理在本質上屬于國家治理的範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中,“生态文明”已經成為其中至關重要的内容。從該概念中也可見,成功的生态治理是一個相關制度有效落地的過程。
制度落地需要因地制宜
石老師講述了我國生态文明制度體系的總體構成。石老師通過引用諾思的觀點,對制度作出了界定。制度是一些人為設計的,形塑人們互動關系的約束,它可以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從正式制度的角度來看,我國生态文明制度體系,包括了法律、法規和成文規則三類不同類型和層級的制度。

在此基礎上,石老師從“巨型國家和有效治理之間的矛盾”與“結構和能動之間的矛盾”兩個維度,從理論上解析了制度落地需要因地制宜的深層原因。我國是一個巨型國家:其疆域遼闊、人口衆多、各地差異很大;政府層級有5級之多,各層級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其中基層政府更了解當地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實現有效治理,必須要因地制宜。另外,制度并不會自己運行,它并非“能動”的力量。制度隻有符合當地實際情況,才能得到人們認同,從而得到真正落實。
在互動環節,石老師運用“廁所革命”案例,探讨了制度落地為何需要因地制宜。《中共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意見》明确提出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進行“廁所革命”,大力開展農村互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加快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有部分農村采用城市化的方式來改造廁所,這會帶來高成本、低使用率的問題(城市化區域除外),從而使得當地的廁所革命難以為繼。我國是一個巨型國家,各地的情況都不一樣。如果所有農村都采用城市的方式來修建廁所,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制度落地需要因地制宜,這樣才能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廁所革命的好處。
制度落地如何因地制宜
石老師提出了制度落地如何因地制宜的四個要點。第一是相關行為、事務應該有具體清單,為因地制宜提供制度空間。第二是相關行為有分級激勵,為避免“一刀切”提供條件。第三是執行者要深入基層調研,了解社情民意。第四是充分調動基層群衆的積極性,尊重地方性知識。石老師運用“禁吃野味”“禁燒煤球”等生動活潑的案例,為同學深入講解了以上四項内容。

本次課程從國家制度層面解析了生态文明制度體系的構成,并探讨了推動生态文明制度因地制宜的有效措施,對促進我國生态文明建設有積極參考價值。生态文明建設是一場變革,在這場變革中,需要嚴密的制度體系予以配套實施。如何布局和建構生态文明制度體系,不斷推進我國生态文明制度體系落地生根,将是我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必須思考的問題。
文字作者: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