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領導講授“形勢與政策”課
同學們認真聽講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開展形勢政策教育的重要渠道、重要陣地,亦是思政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涉“三觀”的“形勢與政策”課怎麼教?“二次元”的“複興一代”怎麼聽?
繼校黨委書記高翅講授“耕讀中國”課程後,校領導們紛紛走進“形勢與政策”課課堂,傳道、授業、解惑,與同學們聊叙國内外“大事”“大勢”與“大是”,為他們提供前行動能。
課程設計:胸懷天下 思政引領
講清、講透“形勢與政策”課關鍵在于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傳輸的有機統一,思政元素成為其紐帶。
在課程設計中,姚江林講授農業發展趨勢與新時代強農興農、廖濟忠談論以史為鑒的“中國之治”、王建鴻講述2035遠景目标、郭剛奇暢聊國際戰略博弈、青平分析國内形勢與大學生使命、楊少波談論制度自信,無不透着思政元素。
而“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懂中國、懂世界”“怎麼看、怎麼辦、怎麼幹”等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内容則組成了他們課堂的主線。 沒有對比沒有發現,“中國之治”與“美國治亂”成為楊少波課程教學中的對照項。他說:“任何政治制度都要與國家的曆史文化相适應,不能千篇一律, 我們的政治制度是曆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代表的是全國各民族人民的利益。”
看似比較宏大叙事的國際國内“形而上”,卻可成為學生的價值引領。郭剛奇在分析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後對同學們說:“國際風雲變幻,我們更要學習先進技術,趁着年輕的時候走更多的路,看更多的景,學更多的知識,最後回來報效祖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校領導們的課程中,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十四五”規劃占據着較大篇幅,新提法、新觀點、新思想成為同學們的新思考。誠如廖濟忠在課堂所言,“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同樣适應每一位同學的人生發展。
課程内容:鮮活生動 觀照現實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老課新講”,高要“高”的上去,低要“低”得下來。
“國家的‘十四五’規劃可能比較宏觀,那麼同學們未來的夢想是什麼?”在王建鴻的課堂,他結合同學們的學習實際,帶領同學們把國家夢和自身夢結合起來。
他的提問得到了同學們積極回應。管理科學2002班鮮智鵬說,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公務員,在2035年時自己應該是一名工作人員,為老百姓辦實事。管科2003班付豔豔的規劃則與此截然不同,她理想是擁有屬于自己的公司,在2035年時,她期望自己開創了一家擁有中國精神、世界眼光和國際情懷的創新型公司。
課堂一改單向說教和灌輸,“接地氣”地引入身邊鮮活例證。“華農貢獻”“華農聲音”“華農科研”在姚江林的課件中頻現,他結合學校的“六個一”科研成果與“農業發展趨勢”勉勵同學們“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
例證還在于“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楊少波的課堂顯得循循善誘,“美國民主的實質是什麼?”“什麼叫‘赢者通吃’?”“為什麼被金錢和資本綁架?”……他讓同學們仔細體會揣摩,“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自己的結論。
形勢政策課就如同是“鏡子”與“尺子”,觀照社會與現實,結合現實案例,讓同學們自己去找尋正确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課堂互動:思想碰撞 師生融樂
青平把這次課程看着是與青年大學生的一次“談心”。他的課堂充滿了歡聲笑語,他用“愣小子”“遲暮老人”等比喻國際上各個國家的政治風格,和同學們交流讨論當前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提出中國發展中需要解決人口、工業化和國際政治等關鍵問題。臨近下課,同學們主動邀請青平合影留念。
“廖老師,請問國民黨和共産黨的監獄有什麼不同呢?”面對同學們的提問,廖濟忠回答道:“國民黨的監獄關的都是優秀的共産黨員,共産黨的監獄則關的是自己隊伍中退化變質的人和不法分子。”他還補充到,共産黨将國民黨“尋找别人問題”的時間用于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這便是兩黨的區别。
為上好這堂課,王建鴻特意征求了公管學院同學們的意見,傾聽他們關于課程内容的建議,最終他決定選擇“2035遠景目标”這個話題,讓同學們談夢想、話未來。當得知同學們希望看一些經典書籍時,王建鴻還向同學們列出了書單:《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國革命史》《辯證唯物主義》。
在另一個課堂上,環工2005班至2008班的同學們與老師互動頻繁。環工類2005班的張馳問道:“身為大學生,我們未來的發展應該更注重國際局勢還是更專注于本國的發展?”對此,郭剛奇從教育和高新科技兩個方面提出了要國内國外兩兼顧的建議。
曾參與“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和教學的劉三寶說,交流與思想碰撞從根本上說是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再讨論,加深同學們對世界的認知。
課後反饋: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形勢與政策”課要讓同學們“解了渴”“吃得飽”“長身體”,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真學、真信、真用。
“開始蠻緊張的,校領導上課一定很嚴肅,”經濟學2002班劉佳辰回想道,“但看到廖老師放下課本,侃侃而談、字字珠玑,頓時覺得很受感染!” 他鼓起勇氣回答了廖濟忠的提問,也在交流互動中體驗到了“形勢與政策”課的樂趣。
受感動之餘,是思想的啟迪。經濟學2001班馮天渺說:“廖書記講史,别開生面,讓我們從曆史中汲取經驗教訓,在時代中開創未來,明使命擔當,擔時代重任。”
立于華農方能懷遠。姚江林談論的農業科技,以學校再生稻、棉花、玉米、茄科植物等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果為基礎,重點闡釋智慧農業、信息技術、交叉學科等新趨勢,這讓同學眼前一亮,也增強了強農興農的信心。
親其師方能重其道。“青校長講課幽默風趣,運用生動的事例将理論知識解釋地清晰明了,在歡聲笑語中學習到了知識、堅定了理想信念,這是一場難忘的形勢與政策課。”應化2002班陳柯明同學說到。
每到一課,校領導們總會特意給同學們帶來囑托:“做強農興農一流人才”“強壯‘志’商,激勵‘勤’商”“把隔熱發展融入國家發展浪潮中”“立大志、立長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無論現在還是将來,我們都要堅持‘四個自信’”……這些教誨将伴随同學們的學習與生活。
思政課程就是幫大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形勢與政策”課就是系好這顆扣子的探索與注解。
據了解,學校全體黨政領導均進入“綠色中國”“耕讀中國”“形勢與政策”“智慧農業”課程組,參與備課、授課等各教學環節。未來,他們還将繼續為同學們講授思政課程。
(本文作者系校新聞中心記者 川竹 審核人 常慕佳)
文章來源:南湖新聞網 http://news.hzau.edu.cn/2020/1215/590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