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思政課教學

【校園要聞】入腦入心入行:校領導講授思政課 ——領導幹部講授思政課逐漸制度化、常态化

來源: 編輯:邱澤媛 發布時間:2021年12月31日

核心提示:近日,校領導高翅、李召虎、姚江林、廖濟忠、王建鴻、郭剛奇、青平、楊少波、嚴建兵等走進課堂、走上講台,通過課程教學向同學們講授“耕讀中國”“綠色中國”和“形勢與政策”等思政課。校領導集體講授思政課已經進入制度化、常态化。

近日,校領導高翅、李召虎、姚江林、廖濟忠、王建鴻、郭剛奇、青平、楊少波、嚴建兵等走進課堂、走上講台,通過課程教學向同學們講授“耕讀中國”“綠色中國”和“形勢與政策”等思政課。

近年來,校領導集體講授思政課已經進入制度化、常态化,逐漸成為學校構建“五育融通、三全育人、師生融樂、全面發展”育人體系的重要一環。

高翅:用耕讀精神立性命、立大德

12月28日晚,“耕讀中國”思政公選課最後一課在三教B203智慧教室舉行。校黨委書記、“耕讀中國”課程組高翅教授授課。

高翅首先對同學們講述了他所理解的耕讀:從土地和自然中吸取成長的意義。他接着講述了耕讀精神的文化内涵和現實意義。

以詩讀“耕”。高翅分别賞析了陶淵明、韋應物、孟浩然等詩人的田園詩。吟至“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時,他提到,24節氣源自農業文明,這是中國人獨有的智慧,是對天地自然的認知積累。“數九數幾個九?九個九!”他在與同學們互動中表示,自然和生活是緊密結合的。“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闾裡”,他号召同學們愛惜糧食、尊重勞動。

從國内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到國外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從宣化傳統葡萄園的延續到湖州桑基魚塘的智慧循環,高翅從耕讀文化的傳承談至農業科技的發展,并自豪地提及,“全球50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中,有15個源于中國。”

談及耕讀的現實意義,高翅首先提出崇尚道德。“耕,是立性命;讀,便是立大德。”崇尚道德,是重視“孝悌”,由愛親人、敬長輩擴大為愛他人、愛自然;是弘揚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等中華傳統美德。

高翅點評學生作品 (2)

高翅與同學們互動交流“耕讀精神”(記者 彭雨格 攝)

他表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離不開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勤儉奮鬥,習總書記号召大家節約糧食,也是發揚勤儉的傳統美德。“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他以管子的哲學思想,诠釋了總書記指出的“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理念。

自強不息,協和萬邦。高翅從個人、家庭、民族三個角度诠釋了的自強價值,并以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闡述了協和萬邦的内涵。從農業稅的取消,到農機裝備的補貼,他說,“有了農民的小康才有國家的小康。”

知農愛農,強農興農。高翅指出,華農因農而生、因農而興、因農而強、因農而榮。“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對于習總書記提出的“我們要守住耕地紅線”“打好生物育種的翻身仗”,高翅表示,我校牽頭組建的湖北洪山實驗室,集聚優秀人才,為集中攻克關鍵技術難題貢獻着力量。

課程最後,高翅寄語在座的“複興一代”,要有“不畏浮雲遮望眼”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貢獻華農人的智慧和力量”。

“高老師說我們将是中國發展的主力軍,我便想起了‘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我們應當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不懈努力!”動科動醫學院1902的董陳夢在課程結束後激動地分享到。

李召虎:增強“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本領

冬日的三教B101座無虛席,校長李召虎教授正為同學們講授“綠色中國”思政公選課。他以“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為題,和同學們分享了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

他從糧食安全與“藏糧于地”、耕地利用現狀與耕地保護突出的問題、耕地保護核心要點與科學技術問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藏糧于地”的華農貢獻等五個方面闡述了耕地保護“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

“既要藏糧于‘地’,也要藏糧于‘技’。”李召虎界定了“藏糧”和“于地”的内涵,進而明晰了“藏糧于地”中“糧”和“地”的關系。他提到,随着時代的變遷,糧食安全内涵也在不斷演化,随着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從“數量”向“質量或營養”轉變,糧食安全的研究維度,也逐漸由可供應、可獲得向可利用性、可持續性和穩定性等轉變。

結合對我國《土地管理法》的解讀和我國土地基本國情的剖析,李召虎分析了我國土地資源及土地利用的基本特點。他指出,我國山河壯美、地大物博,但也面臨着人口多耕地少的現實矛盾,與此同時,我國的土地資源還存在耕地數量減少、質量變差、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破碎質量差等突出問題。

DSC_7764

李召虎講授“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思政課(記者 徐行 攝)

談及耕地保護的核心要點與科學技術問題,他表示,要從明确優質耕地資源數量及其空間布局、加強耕地資源動态監測、進行耕地生态修複治理、快速提高補充耕地質量、整合破碎化耕地等五個方面發力,切實加強我國耕地保護。

通過介紹陳華癸、李學垣、王運華、韓桐魁、陸紅生等我校耕地保護相關研究奠基者的故事,李召虎向同學們介紹了“藏糧于地”的華農貢獻,并勉勵大家學好科學知識、練就過硬本領,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藏糧于技”如何突破“藏糧于地”的根本制約?課程接近尾聲,他提出了思考題與現場同學們互動。李召虎指出,在規模化生産糧食的同時也要提升精耕細作能力,可以通過減少浪費、立體種植、無土栽培、工廠化生産和合成生物學等方法解決所面臨的耕地面積制約。

提問環節,李召虎和同學們就“耕地健康與碳達峰、碳中和的關系”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讨,建議同學們多關注和思考碳達峰、碳中和。他以“土地改革與農民利益”引導同學們思考,并結合安徽鳳陽縣小崗村農民自發“分田到戶”的偉大創舉,強調農村土地改革要尊重農民,要以保障農民的切身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希望大家将耕地保護放在國家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思考。

校領導:上好思政課,培育時代新人

“‘三農’的基礎性作用仍然非常重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姚江林向同學們介紹了我校在推動鄉村振興工作中貢獻出的“華農力量”。他提到,作為農業高校,我校主動融入、積極參與、持續助推湖北農業強省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組織開展“鄉村振興荊楚行”。他勉勵同學們要有“人民需要我”的意識,能夠勇于下基層、下農村、到一線,去磨砺、去鍛煉。

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廖濟忠交流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他表示,黨的一百年波瀾壯闊,意義非凡,要善于學習,從黨的百年曆史中汲取無窮的智慧和力量。“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勤讀,何以力耕?不立己,何以達人?”他勉勵同學們要提升自身實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肩負起新一代青年人的曆史使命。

“同學們見過這些圖片嗎?”副校長王建鴻從幾張老照片發問,引導同學們思考鄉村振興的目的和意義。他結合我國農業的發展,從曆史方位、主導問題和戰略舉措三個方面對農業問題做了深入分析。并結合我校農學人在社會助力脫貧攻堅實踐和同學們講述了“張學振教授以‘魚’助農、傅廷棟院士以‘花’助農、鄧秀新院士以‘橘’助農”等事迹,勉勵同學們勇做知農、愛農的華農人。

深入解析、課堂互動、競相發言,副校長郭剛奇的“形勢與政策課”持續兩個多小時。他從農業的現代化與國家的現代化,“三農”的振興與民族的複興等邏輯出發,勉勵同學們志存高遠、心系家國,希望大家腳踏實地,勤奮學習,練就過硬本領助力振興、強農興農。“鄉村振興戰略關乎民生大計,未來屬于青年一代的你們!”他鼓勵同學們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為鄉村振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NeoImage_副本

校領導姚江林、廖濟忠、王建鴻、郭剛奇、青平、楊少波、嚴建兵講授思政課

輕松愉悅、掌聲不斷,副校長青平為同學們介紹和講解了多邊主義。他從《三國演義》談起,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帶領同學們了解“天下人之天下”,引發學生們的思考:一個國家要有什麼樣的資格才能在國際上有話語權?他為同學們解析到,一個國家需要不斷進行實力和經驗的積累,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他激勵同學們要進一步堅定制度自信、加速成長,成為祖國建設的各方面頂尖人才。

副校長楊少波授課的主題是科技創新與人才強國,他從科學技術對世界的影響、我國科技創新面臨的問題和青年是科技創新的未來等三方面展開,首先從三次科技革命引入主題,分析我國在曆史進程中科技發展存在的短闆,并從人才、科技發展等角度分析了我國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他勉勵同學們:“每一個青年人都有負擔國家使命的擔當,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每一個同學都要有‘科研夢想’”。

“你們知道這張圖中的人們正在幹什麼嗎?”副校長嚴建兵的開場問題引起了同學們的思考。“圖片中的人們正在交公糧。從過去的交公糧,到現在的取消農業稅,這體現了什麼呢?”他循循善誘,從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到中央一号文件關注的“三農”問題,談道:鄉村的全面發展始終是黨關心的重點。他對同學們說:“作為華農的學生,要肩負起強農興農使命,培養責任心、決心,成為知農、愛農的人才。”

據了解,領導幹部講思政課,是黨的光榮傳統和政治優勢,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有力舉措,對于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學校系列思政課課程包括“耕讀中國”“綠色中國”和“形勢與政策”公開課等。課程旨在綜合運用啟發式、探讨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科學研判與人文關照相統一、系統講授與誘思導學相結合、國情分析與全球比較相對話、國家戰略與校本案例相對接,激發師生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情懷,自覺擔當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神聖使命。

(學通社記者 謝雨欣 通訊員 杜彧坤 記者 川竹 陳超奇 綜合報道 審核人 常慕佳)

南湖新聞網鍊接:http://news.hzau.edu.cn/2021/1230/62415.shtml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