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思政課教學

【地評線】東湖評論: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厚植新質生産力的綠色底蘊

來源: 編輯:邱澤媛 發布時間:2024年06月03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綠色發展和新質生産力的辯證統一關系。一方面,綠色發展是新質生産力的基本屬性和内在要求。高質量發展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内在要求和價值旨歸,而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本質屬性和核心内容,因此,綠色發展必然衍生為新質生産力的基本屬性、内在要求和目标方向。另一方面,新質生産力是綠色發展的賦能之道和必由之路。新質生産力是在從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發展階段向新型的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中孕育而生,旨在探索和實踐一種兼顧經濟持續發展與生态環境保護雙重目标的新型發展模式。催生新質生産力的革命性技術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産業深度轉型等三大支柱,正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持續動力。故而,發展新質生産力也是綠色發展的賦能之道和必由之路。

新質生産力是生産力在當代發展中建立在質變基礎上的全新形态,需要人們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的深刻變革與重新建構來與之匹配。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厚植新質生産力的綠色底蘊就亟待我們對既有發展價值取向、主體關系和路徑機制進行重新梳理和定位。

價值目标錨定是厚植新質生産力綠色底蘊的基礎和前提

目标是行動指南和決策依據。新質生産力就是綠色生産力,本質上必然要求摒棄以往以經濟增長為重心,忽視生态環境代價的單一目标模式,重構以高質量發展為根本宗旨,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基本遵循的多元一體的目标體系。

首先,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戰略目标。經濟發展既是我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進路,也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當前所有的經濟、社會、生态環境問題都必須在經濟發展中解決,并且都要依靠經濟發展來解決。其次,生态環境安全和資源可持續配置必須成為同等重要的價值目标。堅持生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将發展生産力與保護和改善生态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是新質生産力作為先進生産力質态的本質要求。最後,歸根結底,新質生産力的最終價值目标就是要實現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就是通過促進生産力的極大發展、生态環境的良好維護和社會分配機制的公正運行以達到持續增進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之根本目的。

多元主體協同是厚植新質生産力綠色底蘊的支柱和保障

主體是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發動者和執行者。發展新質生産力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其内容的複雜性和任務的艱巨性要求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分工協作,彙聚綜合優勢,合力緻遠。隻有明确多元主體的角色定位和責權關系,培養多元主體的參與能力,拓展多元主體的參與渠道,創新多元主體的協同合作機制,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個體活力和彙聚群體合力,為推動綠色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強大動能和磅礴力量。

政府是主導。有為政府有“五責”:其一,謀篇布局,即合理制定發展規劃,整合資源,統籌安排,為發展綠色新質生産力把舵定向。其二,制度保障,即通過建構健全的法律保障制度、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和有效的激勵機制等,為綠色新質生産力保駕護航。其三,政策支持,即通過财政補助、稅收減免、金融服務、環境保護政策等形成長期穩定的支持系統。其四,要素支撐,即通過支持基礎研究和關鍵性技術攻關來提供技術支撐,通過培育高質量教育體系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來提供人才支撐,通過拓展融資信貸和風險投資等渠道來提供資金支撐。其五,協調整合,即組織協調多元主體,共同創建“政府-市場—社會”分工協作機制、“産-學-研”聯動創新機制、“全國-部門-地方”統一要素流動機制,以此推動要素資源的有效整合和有序運轉。

企業是主力。産業是新質生産力的實踐載體,企業是産業的基本單元。企業要以“聚焦産業,兩端發力”為方略,重塑生産力新質态:一端,瞄準高新、數智、綠色方向,向“新”突破,在前沿技術、颠覆性技術和綠色技術創新等方面發力,鞏固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布局建設未來産業,加快培育和形成綠色新質生産力。另一端,瞄準提質、增效、升級方向,向“質”躍升,在傳統産業的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方面發力,以科技賦能,推動傳統産業改造換代,将之轉型升級為現代産業新樣态。

公衆是主角。公衆擔當着“共建共治共享者”的重要角色。喚醒公衆的主體意識,彰顯公衆的主角地位,激發公衆的參與熱情是彙聚新質生産力綠色動能的要義所在。首先,公衆是公共事務的管理者和監督者,可以通過對生态環境議題的高度關注、參與和監督,倒逼政府、企業提高綠色發展的注意力和執行力,從而增添新質生産力的“綠色”成色。其次,公衆是生活方式的建構者和實踐者,可以通過轉變生活理念,踐行綠色健康生活方式來觸發需求側變化,催生和牽引新質生産力朝着綠色方向發展。再次,公衆是綠色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播者。公衆可以通過傳播綠色文化,履行綠色責任,将綠色文化内化為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推動綠色追求成為社會的集體共識和自覺選擇。

發展路徑優化是厚植新質生産力綠色底蘊的切入點和着力點

路徑是通向目标的道路和完成任務的辦法。加快形成和發展綠色新質生産力,就是要以新質生産力與綠色發展深度融合為落腳點,以舉國體制為保障,以市場機制為基石,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新興産業為依托,不斷優化發展路徑,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形成更加綠色低碳均衡的高質量發展模式。

第一,深化改革,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制度保障。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的要義就是:一方面,既要發揮黨和政府的核心領導作用,彰顯社會主義國家“有為政府”的制度優勢,又要防止政府的“不為”或“亂為”而導緻的“抑制效應”。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市場機制的運行規則和社會公衆的創新精神,将“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相結合,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相結合,釋放形成綠色新質生産力的強大力量。

第二,先立後破,暢通市場機制,激發創新活力。“立”就是通過市場激勵機制和競争機制,推動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創建高效綠色的現代産業體系。“破”就是通過市場運行機制和優勝劣汰法則去有效地淘汰僵屍企業,倒逼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産品的“含金量”和企業的“含新量”。“先立後破”意在形成新興産業和傳統産業的良性互動,雙向促進。确保“立”和“破”成功的關鍵就在于以體制創新來暢通市場機制,破除市場壁壘,全面落實公平競争制度,疏通市場堵點,接續市場斷點,打通流通大動脈。

第三,因地制宜,統籌區域聯動機制,促進均衡發展。各地既要立足于自身的資源禀賦、科研條件、産業基礎、經濟結構等實際條件,因地制宜地分階段分梯次開展科技創新和布局産業發展,切忌“一刀切”;又要推動區域間的科技成果共建共享、資源優勢互補和産業鍊協同發展,統籌區域聯動合作,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彭慧蓉(77779193永利官网副教授)

責編:王舒娴

文章鍊接:http://m.cnhubei.com/content/2024-06/03/content_17999432.html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