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7779193永利官网研究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知音故裡”武漢市蔡甸區,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隊圍繞“數字化賦能農耕文化傳承”主題,對蔡甸區文旅局、融媒體中心、文化館、博物館、十裡蓮華養心谷、“數字化鄉村示範村”東山村等地進行走訪調研。
“數字+非遺”,打造農耕文化特色品牌
非遺是農耕文化的“活化石”,蘊含着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發展的智慧精髓。
實踐團隊與蔡甸區文化館副館長雷雯和博物館負責人陳守宇等進行了面對面交流。陳守宇不僅向團隊成員生動講述了蔡甸悠久的曆史文化,還詳細介紹了蔡甸區博物館在數字藏品及“數字化+文物保護”制度上的具體舉措。
雷雯在談及非遺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原則時表示,“在非遺與現代數字技術融合過程中,我們要遵循真實性和整體性原則。既要保護非遺的本質和核心價值,又要讓非遺融入百姓生活,增加群衆獲得感。”
在永安街道綜合文化站,實踐團隊仔細參觀了站内的非遺展示廳、綜合文化廳等設施,并與“撲蝴蝶”項目傳承人曾平蘭團隊就非遺數字化保護路徑深入交流。曾平蘭講述了“撲蝴蝶”的發展曆史及現狀,着重介紹了“數字化”在“撲蝴蝶”項目中的具體應用。蝶舞藝術團隊員徐滿英說道,“通過影音采錄等數字化手段,我們完成了對‘撲蝴蝶’傳承人口述史、技藝流程等的數字化采集與保存,并利用蔡甸區‘公共文化服務雲平台’等進行廣泛宣傳,讓‘撲蝴蝶’得到了更好傳承。”

團隊成員與蝶舞藝術團合影。闫宇攝
“數字+産業”,助力文旅産業蓬勃發展
文旅産業發展在推動鄉村資源活化、實現鄉村振興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實踐團隊來到了位于蔡甸區永安街道火焰村的十裡蓮華養心谷,參觀了十裡蓮華養心谷的無土栽培大棚、蓮華小館烘焙館和帳篷民宿等設施,詳細了解了養心谷内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情況,并圍繞“數字化賦能文旅資源轉化”等相關問題與養心谷工作人員深入交流。

團隊成員訪談十裡蓮華養心谷工作人員。闫宇攝
在蔡甸區融媒體中心,團隊成員實地參觀了該中心新聞采編制作中心和直播電商孵化基地,體驗了“直播+電商”的運營發展模式。實踐團隊聚焦蔡甸蓮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情況開展調研,了解了蔡甸區打造“知音故裡、蓮花水鄉”文化品牌,以科技賦能、“蓮”文化為魂,激發蓮藕産業全鍊條活力,推動鄉村振興的創新做法。
“數字+鄉村”,唱響鄉村振興奮進之歌
調研團隊與蔡甸區文旅局副局長王铮進行了深度訪談,了解到近年來蔡甸區農耕文化發展勢頭迅猛、成果顯著,主要得益于以下有力舉措:一是堅持“數字+文化便民”,讓城鄉居民在家門口享受“文化大餐”;二是堅持“數字+文化惠民”,精準供給讓文化服務實力“圈粉”;三是堅持“數字+文化樂民”,12分鐘步行路徑内有“詩和遠方”;四是堅持“數字+文化富民”,農文旅融合推進鄉村振興。
“鄉村興則國家興”,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
實踐團隊來到了蔡甸區數字化鄉村示範村——侏儒山街道東山村,與東山村黨支部書記張利俠、駐村幹部周俊、石紅坪等6名工作人員,圍繞東山村農業生産數字化、農村經營網絡化等主題進行座談交流。
東山村黨支部書記張利俠談到,數字鄉村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内容,數字鄉村建設不僅提升了基層管理水平,也使老百姓生産生活便利了,收入增加了。
村民喻中秋深情談到,“我現在經營着大概50多畝的魚塘,通過手機小程序我就能實時掌控魚塘溫度、濕度和餌料投放等信息,不僅工作量減輕了,産量與收入也增加不少。”

團隊成員與侏儒山街道東山村工作人員座談交流。闫宇攝
在此次實踐調研中,隊員們不僅體驗到了蔡甸悠久燦爛的農耕文化,也感受到了政府部門、文旅企業、村幹部村民等對數字化賦能農耕文化傳承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指導老師認為,“農耕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魂’,是建設文化強國和農業強國的底氣所在和自信之源。新時代的農耕文化傳承工作需要利用數字化手段賦能,促進農耕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鄉村振興不斷取得新的成效。”(黃美琴 楊欣榮 方菲)
來源:人民網 http://app.people.cn/h5/detail/normal/5921706914235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