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研一第一學期過去了,仔細回想,在這個學期其實并沒有付出多少努力,每天隻是按部就班地上下課,偶爾參加學院組織的學習和娛樂活動。最近學院發布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大讨論”活動方案,并啟動了征文活動,這讓我突然意識到,身為永利學子,我不僅是一名參與者,也是一名建設者。除了完成日常的學習任務以外,我還能為華農永利的建設發出自己的聲音。我相信,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一定能開拓永利發展新局面。
适應新環境後的首要任務,就是全身心投入學習,這是我在第一學期沒有做到的地方。還記得課程出成績的那幾天,心情随着分數起起伏伏,分數較低的也确實是自己沒有花時間查資料和積極發言的課程。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學習态度的不端正,不感興趣的課程不認真學。進一步來看,學而不思則罔,學院安排的課程類型是非常豐富的,此外還有研讨、報告、講座、線上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但事實上,多數時候,我們隻是在記錄這些龐雜的知識,真正吸收并轉化的少之又少。雖然靠自己查閱理解的知識總是最記憶深刻的,但實踐起來又不能做到圓滿。原因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時間與精力的有限,無法對每個内容都有透徹的領會;二是自身的怠惰,結束一天的課程後隻想休息,不願去深入了解和思考課上所學。
以上是我對自己在第一學期學習生活的剖析,為了今後學習更有質量,為了華農永利的壯大,同時也為了自己擁有更好的平台,我想就自己在之前學期的經曆談談自己的想法。
第一,關于教學。簡單來講,教師在教學上做的工作首先是教授知識,其次是答疑解惑。但一學期下來,我發現隻有極少數老師會讓學生做課前預習,或者将教學PPT上傳至學習群。有效率的學習一定是有互動的,若隻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就算學到了知識也是淺顯的,且遺忘很快。若是讓學生在課前将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查閱,課上再聽一定更能加深印象,且還能及時将問題與老師交流。因為通常情況下,課程安排一般是多節課連上,老師一周可能隻有一兩次課,這就很容易滋生懶惰,如果教師提前布置任務,學生有了目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會提高。
第二,關于機會均等。我心中理想的教育,其意義不在于擇優,而在于讓每位學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機會。研究生獎勵中,綜測是很重要的,但這種考核方式卻很容易讓部分學生為了獲得更多獎學金去競争職務,即初心不在于得到鍛煉。與此同時也造成部分學生失去了解各項工作的機會。始終要銘記,我們每個人不僅是研究生,也是一個需要為将來走出校園而不斷去充實、完善、提高自己的社會人。因此我認為,是否可以考慮将一些簡單的工作也安排給未擔任職務的學生完成,以免學生對院内各項工作一無所知。
第三,關于答辯。在2020年11月,我旁聽了永利師兄師姐們的開題答辯,老師們對每一位學生都給予了中肯點評,對論文的結構與内容也給出了建議。但有些論文需要大範圍修改,這對于學生心态上的打擊是不小的。是否可以定期安排老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論文,這樣學生可以綜合多位老師的意見,論文寫作也不會局限在一種思路中,也可以避免其他老師在當天才了解學生的論文選題。錯誤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進步也是。如果在答辯前師生之間有充足的交流,寫作誤區也能盡早得到發現與糾正。
最後,我想表達,永利是一個非常溫暖的大家庭,我一直記得學期末的班會上,班長和團支書為每位同學準備了禮物和寄語,這讓我真切感受到,無論學習或者人際交往上的表現是否優秀,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可替代的。以師生聯動為船,以凝聚力為槳,我心中的的華農永利一定會來到。
文字作者:姜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