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襲擊全國,數萬人确診、數千人死亡。我國這場疫情首發于九省通衢——武漢,我的第二故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人民馳援武漢,是這些平凡的英雄,為國人堅定了必克疫情的決心,為城市注入了複蘇的力量。
全國各地區為了應對這次疫情,啟動了全封閉式管理。為了響應号召,我面對着冰冷的屏幕,聽着一千公裡外的老師隔空授課。雖然仍是熟悉的聲音,可無法看見老師和同學的臉龐,心中感覺很是失落。我想念朋友之間的情誼,想念食堂熱情的打飯大媽,想念老師答疑解惑時的諄諄教誨,想念南湖波光蕩漾的美麗;我想看早春的剪影油菜花,想看開得熱烈的櫻花,想看我曾經錯過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我衷心地希望疫情快快過去,希望人們等等武漢,等等這個城市重新按下播放鍵,等等人們重新站在街上,摘下口罩,熱情地寒暄一句:“好久不見!”
疫情的來襲打了人們一個措手不及,可災難的降臨是突如其來的嗎?不。是大自然反饋給貪得無厭的人類的“回報”。人與自然以及自然與社會整體之間過去存在的動态平衡,已呈現崩潰的迹象。人類口口聲聲地号召“保護生物,保護環境”,但在轉瞬間又肆無忌憚地向大自然索取。我們應該明白:保護環境,并不是為了地球,而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
不可否認,在滄海桑田的自然變遷面前,人類的影響是渺小的,而渺小并不等于無,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對地球而言無關痛癢,但往往會對自身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回到現實,生态環境已然被破壞,生态平衡瀕臨崩潰。災難本身就是一劑良藥,并不隻能帶來悲傷與苦澀,也能帶來重塑與光明。它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當今的我們如何去做才能重建綠水青山,找回我們的“金山銀山”?
這一問題的解決之道在于理性而明智地協調生産和對大自然的關愛之間的關系,這不僅要依靠個人、企業或者某些國家的力量,而且要依靠全人類的力量。人類隻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而保護自然,實際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一部分。愛因斯坦說:“人隻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敬畏生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人生的升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近幾年來加強了涵養水源工程建設;認識到了洪澇災害不可避免,但可以建立人水共存的洪水管理模式來減輕損失……
盡管全球在響應号召,但環境影響仍不容小觑。我們要構建新時代領路人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觀,堅持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共同保護青山綠水和萬物生靈。尊崇自然、保護自然,恰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做到荀子所言:“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這便是我們應該銘記于心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
文字作者:經濟管理學院 工商1908 康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