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已經一個多月了,還記得從武漢離開的那天。那天跟以往每一年回家的日子一樣,都是在學校放假後獨自關在房間埋頭讀書寫作一段時間後,掐着時間點趕在過年前四五天回老家,這樣既不耽誤假期也能有時間回家幫父母置辦年貨。但去年回家的日子有點不同:雖然當時得知有疫情,但是直到回家那一天我才發現情況并不簡單,雖然坐的是早上八點多的高鐵,但高鐵站已是人擠人,有的人神情焦慮,也有人如往常所見的一般和旅伴聊天,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帶着口罩。直到出租車司機提醒我該下車了,我才發現自己從高鐵上車開始已經連續刷了近三個小時的武漢同城微博,恍惚間覺得自己前一段時間錯過了整個世界,疫情的蔓延已經刷新了我的想象。看着終南山院士對肺炎病毒可能存在人傳人的判斷,我忽然極度恐懼自己這次回家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回家前我已經半個多月沒出門,如果因為在高鐵站傳染了帶回家,那将是無法挽回的錯誤)。回家的第二天情況發生了變化,确診人數的增加、關于潛伏期的判斷等等,氣氛開始變得一天天緊張起來。當武漢封城的消息傳來時,我在狹小的卧室内獨自彷徨,擔憂家人的健康,為留守武漢的朋友揪心。在接受本地防疫部門指導隔離的那段時間,我每天瘋狂地刷新各種信息,察看每天的新聞報道,搜集着武漢所有的消息,翻看每一個同城微博。我看到了,有疫情威脅下恐慌無助的普通人;有雖然恐懼擔心還是奮戰在一線的工作人員;有努力通過各種途徑籌錢捐款捐物資的熱心人;有把訂單上的抗疫物質轉給急需的武漢醫院,不斷給已下訂單的顧客道歉的淘寶賣家;但也有瞞報行程影響疫情防控的确診患者;也有在自媒體上辱罵武漢人的網民……從最開始轉發各種求助微博,提供搜集的各種信息和聯系途徑,到在網絡上不停地糾正各種偏激言論,我急切地希望自己能夠做點什麼。在不斷關注輿論發展趨勢的過程中,我日漸深刻地意識到這場疫情涉及到的并不僅僅是公共治理、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問題,作為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經曆的生命體驗,在疫情中每一個人他的記憶、他的感悟、他的情緒都将成為他個體生命體驗并深刻影響他對國家、對社會、對生命的認知,最後每一個個體的體驗和記憶都将成為這個事件的集體記憶和集體情緒,而這将對國家發展,特别是意識形态認同産生重要影響。而如何有效疏導社會情緒、引導集體記憶的形成、提高意識形态認同則是作為思政工作研究者的重要使命。
疫情終将過去,生活也會繼續。但對疫情的反思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的必須完成的工作。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從第一堂網課的《緻學生的信》到每一堂網課對學生的情感信息的搜集,我正在探索着疏導學生的情緒,引導其形成對事件的理性反思的恰當途徑和有效方式。同時也在嘗試研究這次疫情過程中的涉及到的情感政治問題。雖然這隻是個體的微小力量,但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整個社會能在反思疫情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的發展。我衷心的希望在這次疫情中,所有的人每一份的努力、每一份的艱辛,都将開出希望的花朵。
文字作者:陳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