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新聞眼

【荊楚網】東湖評論:齊心遍植樹,使之搖清風

來源: 編輯:王秋實 發布時間:2025年03月17日

“孟春之月,聖德在木”。又是一年植樹節,沐着和煦的春風,踏着蘇醒的大地,從城市綠地到鄉村田野,人們結伴而行,手持鐵鍬,将一株株樹苗種下。随之播下的還有希望的種子,那是點燃綠色未來的曙光,是奏響生态文明建設的和弦,是繪就美麗中國藍圖的基礎。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衆對良好生态環境新期待。對生态文明建設作出的重要部署為植樹節賦予了更為深遠的意義。這與植樹節所承載的綠色使命高度契合,讓這個春天的植綠行動更具時代深意。“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栖樹”,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日複一日在如此荒涼的沙地上艱苦奮鬥,終于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迹;從“賣石頭”到“賣風景”,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引領下,浙江餘村将水泥廠變成五彩田園,流轉的500多畝土地變為油菜花田、荷花藕塘,成為生态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典範。這些變化都是植樹造林的卓越成果,也是生态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建設者們以堅韌不拔的意志,恢複了生态平衡,将生态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走出了一條生态美、産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月的春風掠過長江之畔,珞珈山的櫻花早已含苞待放,武漢這座“百湖之市”正以特有的方式書寫着美麗中國建設的時代注腳。長江北岸的青山江灘,曾是機器轟鳴的武鋼工業區,而如今已經蛻變為湖北省首個“海綿”江灘,3.6公裡生态草溪,2萬平方米雨水花園,讓鋼鐵森林裡長出會呼吸的綠肺。蔡甸蓮花湖,5.48萬平方米“水下森林”和“湖上花園”,讓曾經的黑臭水體如今碧波蕩漾。園博園舊址,垃圾填埋場化身城市綠心,用生态修複的魔法将生态環境“傷疤”變為城市綠地樣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态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江城武漢以及全國各地的生态環境保護實踐告訴我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是抽象的道理,而是百姓推窗見綠、起步聞香的生活美學。

生态文明建設不是一個人的單打獨鬥,而是全社會、全民族共同參與的偉大事業。植樹節則成為凝聚人民群衆力量的重要場域。或是黃振芳家庭林場祖孫三代四十載的不懈接力,開墾荒山,抑或像武漢市依托“綠小武”平台組織的植樹、撫育養護、認養的義務志願活動,每一個個體的努力都已彙聚成磅礴的綠色發展力量。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綠色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在西北沙漠,牧民們在沙地中種下梭梭,為荒漠披上綠裝;在沿海地區,漁民們守護紅樹林,為海洋生态築牢屏障;在學校裡,孩子們通過自然教育課程,種下對綠色未來的憧憬;在社區中,居民們自發組織綠化活動,讓家園變得更加宜居舒适。正是這種全民同頻共振形成的強大合力,讓中國的綠色版圖不斷擴展,讓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這不僅是一場生态修複的偉大征程,更是一場全民參與、全民受益的綠色革命。

久久為功,共建生态文明。生态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生态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植樹節,是保護生态環境的責任約定,是對中華傳統生态思想的傳承弘揚。如今的植樹節,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樹木種植,它既是馬克思主義生态觀在中國的創新性實踐,也是踐行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長效機制。我們不僅在植樹節當天,還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每一天都能自覺守護身邊的綠色,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合力鋪就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http://focus.cnhubei.com/dhgd/p/19018766.html

作者:劉錦怡(77779193永利官网研究生)

指導老師:梁偉軍(77779193永利官网院長、教授)

責編:王舒娴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