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質生産力是新質生産力在農業領域的具體呈現,在突破傳統農業發展限制、提升資源利用率和推動生态可持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地制宜是實事求是工作方法的新時代展現,對于一切從實際出發,破解農業生産力領域難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指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要根據農業農村實際需要和條件,充分培養農業農村人才資源、加強科技支撐和培育地方産業。
盤活農業人力資源“一盤棋”,為鄉村振興提供可持續的人才供給。人是生産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需從多個環節協同推進,每個環節都需要具有專業人才主導、參與和連接,需大力培養多元化人力資源,形成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要聚焦農業農村科技人才培養和運用。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一方面,推動多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培育,以“科技領軍人才引領創新方向、科技創新人才實現知識創新與技術突破、科技推廣人才連接科研與市場”的方式讓農業産業在創新驅動下蓬勃發展;另一方面,加強農業農村科技人才的實踐應用與成果轉化,通過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台,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确保科技人才的作用在農業生産中得到充分發揮。要加快農業生産經營人才隊伍建設。農業生産經營人才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資源,是農民緻富的帶頭人。一方面,培養高素質農民隊伍,重點面向從事适度規模經營的農民,結合線上與線下的農業技術培訓課程與實操訓練,幫助農民掌握現代農業技術,提升生産效益,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着力培養家庭農場經營者和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充分發揮其在技術應用、經營管理和帶動農戶方面的示範作用,推動新型農業經營共同體的發展。要加快農村二三産業人才集聚提升。二三産業人才是鍊接城鄉資源、推動鄉村産業結構調整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組建專業精幹的農村創業創新導師隊伍,提供技術、信息、市場對接等全方位服務,帶動更多農民參與創業創新;另一方面,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養,構建完善的農村電商人才培養體系,依托全國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台,打造多元化、廣覆蓋的培訓模式,全面提升農村電商人才的專業素養和實操能力。
創新應用現代科技“新引擎”,為鄉村振興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撐。科技興農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應有之義,發展應用現代科技,讓更多農業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可以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要突破種子改良的關鍵技術。農業的根本出路還在于科技,要害是種子。一方面,需加大生物育種技術、分子标記輔助育種等前沿領域科研投入和經費支持和深度整合種業創新中心與種子改良信息化平台資源,推動關鍵技術攻關,把握種業命脈,提升農産品品質;另一方面,可積極參與國際科研項目,與國際頂尖科研團隊開展合作,共同攻克技術難題,并結合我國農業實際需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技術體系。要推進綠色農資的研發創新。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态是農業的底盤。一方面,應開發生物農藥和有機肥料,利用微生物技術、植物提取物等手段,研發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和有機肥料,以減低農業污染程度、優化土壤結構,提升農産品的質量與安全;另一方面,應研發和推廣功能性農膜,充分發揮其消霧、防塵、散射、遮光、保溫、轉光、防蟲及可降解的特殊作用,以提升耕地質量,保護生态環境。要實現農業機械智能轉型。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産力的重要基礎。一方面,全力攻堅農業機械技術研發與創新、以無人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另一方面,全力推動應用場景拓展,依托精準農業、智慧農場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切實提升農業生産效率、資源利用效率。
精耕鄉村特色資源“一方土”,為鄉村振興拓展多元化的産業版圖。“土特産”作為鄉村特色資源的重要載體,不僅是鄉村文化的象征,也是推動産業發展和新質生産力提升的重要抓手。要挖掘鄉土資源。鄉土資源是新質生産力紮根鄉村的“土壤”,特色産業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一方面,開展資源普查和價值評估,以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農村多元價值為目标,以農業農村特色資源為依托,充分發揮農村特色優勢;另一方面,融合現代視角與創新思維,結合最新的科技成果、市場趨勢和發展理念,探索鄉土資源的多種可能性,推動鄉土資源的現代化轉型。要打造農業品牌精品。農業品牌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提升農業品牌推廣與市場運作能力,不斷豐富營銷場景、創新營銷方式、拓展營銷渠道,增強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和消費者認知度;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和引進一批産業鍊完善、市場競争優勢突出、品牌影響力顯著的核心企業,推動加工設備的升級換代,壯大農産品精深加工産業,提高農産品品牌附加值。要推進産業融合發展。農村産業興旺,互動融合是關鍵,協同發展是保障。一方面,圍繞農文旅、農工商、農林牧漁并舉等多樣形式,鼓勵城鄉回流人才投身創新創業,帶動鄉村産業全鍊條發展,促進鄉村産業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構建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創新多元化收益共享模式,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推動農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
(作者:劉雙,77779193永利官网形勢與政策系主任,副教授;陳德蔓,77779193永利官网碩士研究生)
【本文系中央高校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基層黨建引領農村共同富裕的機制研究”(2262024MYPY001)階段性成果】
來源:人民網 http://hb.people.com.cn/n2/2025/0318/c192237-41167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