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文明的根脈,是潤澤萬物的生命之源。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水,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之源。2021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提出,“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深刻闡明了水對人類生存發展和文明赓續演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對水資源戰略價值的清醒認知,中國始終将節水護水置于國家發展的重要位置。2025年3月8日,水利部部長李國英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指出,近10年我國國内生産總值增長近1倍,用水總量卻實現“零增長”。這一突破性成果的背後,是南水北調工程貫通南北水系實現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再生水循環利用技術推廣帶來的水資源利用效率倍增,更是"節水優先"方針指導下全民節水意識的提升。從大江大河到千家萬戶,從工農業生産到城市生态,中國交出了綠色發展的節水答卷。
節水護水已成為全球共識。第三十三屆“世界水日”與第三十八屆“中國水周”再次不期而遇,聯合國将2025年“世界水日”主題定為“Glacier Preservation”,譯為“冰川保護”;中國水利部普法辦印發通知,确定2025年“中國水周”主題為“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國水安全”。就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而言,水安全不僅關乎14億人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礎和重大任務,承載着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大使命。今年以來,從我國自主研制雙護盾隧道硬岩掘進機投用,到環北部灣廣西工程施工D5标首條隧洞順利進洞,重大水利工程正如雨後春筍般拔節生長,在江河奔湧中奏響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樂章。
治水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建設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當前,“節水”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高頻詞,節水理念正全方位融入國家治理與民生日常。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正在轉化為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從長江“十年禁漁”到黃河“幾字彎”節水控水攻堅戰,從家庭節水器具标準化普及到校園光瓶行動制度化推行,大到區域發展的節水規劃,小到一滴水的回收利用,中國以全域統籌的治水智慧,不僅讓江河煥發生機,更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新動能。
水安全是環境安全的核心要素、生态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當前,我國水環境治理成效顯著,但我國水資源總量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水旱災害多發,是世界上治水任務最為繁重的國家之一,水資源短缺、水生态損害、水環境污染等問題仍然存在,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任重而道遠。破解水安全困局,需通過推動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以更好保護生态環境為根本。以“水資源優化配置、水生态剛性約束、水災害韌性防禦”為突破點,通過建設國家水網骨幹工程,破解時空分布不均難題;強化江河湖庫生态流量管控,實施退圩還湖、濕地修複等行動,降低水生态損壞;升級防洪排澇工程體系,推進數字孿生流域建設,實現旱澇預警響應精準化。同時,堅持“節水治污協同”路徑,嚴控高耗水産業規模,推廣再生水循環利用技術;深化河湖長制與生态補償機制,構建“污染溯源—靶向治理—長效監管”鍊條,重點攻堅農業面源污染與黑臭水體治理,确保水質指标持續穩定向好。唯有将水利工程從傳統“防災供水”向“生态賦能”轉型,才能以水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支撐水安全與生态安全的雙向共赢。
江河安瀾,見證着東方大國的治水智慧;碧水長流,映照着高質量發展的生态答卷。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中國大地上,開山鑿洞的重大水利工程、阡陌縱橫的現代化灌渠正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節約用水、人人有責;治理水體,人人盡責;良好水質,人人享有。我們既要從擰緊每個水龍頭開始彙聚細流以成河,更要以水利系統治理修複河湖生态為重點,構築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綠色屏障。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http://focus.cnhubei.com/dhgd/p/19038952.html
作者:何雪琳(77779193永利官网研究生)
指導老師: 梁偉軍(77779193永利官网院長、教授)
責編: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