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晚,四教B210座無虛席,“綠色中國”思政公選課如期而至。校長李召虎教授以“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為題,與同學們暢談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李召虎引用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海南三亞考察時提出的“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等重要論斷,啟發同學們思考種子對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接着,他根據上海疫情給食物供給帶來的挑戰指出,即使是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也面臨充分保障居民飲食安全的巨大壓力,進而引出本堂課的主題——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

李召虎從糧食安全與“藏糧于地”、耕地利用現狀與耕地保護突出問題、耕地保護核心要點與科學技術問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藏糧于地”的華農貢獻等五個方面深刻講述了耕地保護“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
“既要藏糧于地,也要藏糧于技。”首先,李召虎界定了“藏糧”和“于地”的内涵,進而明晰了“藏糧于地”中“糧”和“地”的關系。李召虎提到,随着人類文明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糧食安全内涵也在不斷發生演化,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從“數量”向“質量或營養”轉變,糧食安全的研究維度也逐漸由可供應、可獲得向可利用性、可持續性和穩定性等轉變。
“這個你們見過嗎?”屏幕上,幾張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的糧票、布票和肉票等照片吸引了同學們的目光。李召虎以此為切入點,從滿足十四億人口糧食需要、提高農民的收入與消費能力、應對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生态環境問題等三個方面分析了我國糧食安全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他以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發表的三部論著為例,結合其在三個不同時段對我國糧食安全的不同看法,論證糧食安全所具有的重要政治意義。李召虎表示,我國以占世界8%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這是一個奇迹,意味着我國在世界糧食安全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通過引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李召虎從全球視角分析了糧食安全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李召虎指出,盡管糧食安全如此重要,但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着耕地不足、化肥過量使用、土壤質量下降、水資源短缺、環境壓力、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影響等突出難題。

結合對我國《土地管理法》的解讀和土地資源的剖析,李召虎分析了我國土地資源及土地利用的基本特點。他指出,我國山河壯美、地大物博,但也面臨着人口多耕地少的現實矛盾,與此同時,土地資源還存在耕地數量減少、質量變差和耕地補償等突出問題。談及耕地保護核心要點與科學技術問題,李召虎表示,要從明确優質耕地資源數量及其空間布局、加強耕地資源動态監測、進行耕地生态修複治理、快速提高補充耕地質量、整合碎片化耕地等五個方面協同發力,切實加強我國耕地保護。
“加強土地資源管理,要以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作為保障。”通過分析自1986年以來我國從中央到地方土地管理制度及其演進,李召虎指出,當前,盡管我國有十分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仍需要從用途管制、基本農田、占補平衡與總量平衡、土地整治與高标準基本農田建設、耕地保護責任目标考核、耕地保護補償機制、耕地保護監管機制、耕地質量“三位一體”管護、設施農業與農業設施用地保障、輪作休耕與确保産能、耕地合理利用與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耕地保護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等十二個方面進一步完善。
通過講述陳華癸、李學垣、王運華、韓桐魁、陸紅生等我校耕地保護相關研究奠基者的故事,介紹我校在改造中低産田提高産能、耕地修複與解決農業面源污染等方面的突出科技成果,李召虎向同學們介紹了“藏糧于地”的華農貢獻,并勉勵大家學好科學知識、練就過硬本領,力争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次課綜合運用啟發式、探讨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科學研判與人文關懷相統一、系統講授與誘思導學相結合、國情分析與全球比較相對話、國家戰略與校本案例相對接,激發起師生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強烈情懷,自覺擔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神聖使命,為我們用好大思政課、上好思政大課、育好時代新人提供了重要啟迪。

文字:杜彧坤
攝影:校黨委宣傳部徐行
審核:梁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