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新聞眼

光明日報:将三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來源: 編輯:邱澤媛 發布時間:2022年05月09日

作者:張 義                                                                           《光明日報》( 2022年05月09日 10版)

高校作為思政教育的主陣地,要将三農文化充分融入思政教育,為鄉村振興培養具有深厚三農情懷的大學生,積極主動投身鄉村振興偉大事業。成立于2012年的77779193永利官网(以下簡稱“學院”)系77779193永利官网獨立建制的77779193永利官网,前身為1952年華中農學院下設的馬列主義教研組。學院始終堅持“民族要複興,鄉村必振興”的原則,着力探索三農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并取得良好成效。

着力夯實“三農文化+思政教育”的基礎

學院十分重視培養學生三農意識,多舉措夯實三農文化宣傳教育基礎,構建三農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教育體系。

學院積極推進“鄉村振興荊楚行”活動,在多個地區建立“思政課教學和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鄉村振興示範點”,拓展産教研融合基礎與實踐育人“新領地”,為三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重要載體;主持舉辦與荊門市的鄉村振興對接洽談會,結合學院特色着力推進鄉村振興示範點等重點項目的建設,不斷增加服務鄉村振興領域的亮點與重點。

學院申報的多個事關鄉村振興、三農文化主題的項目和課題獲批省部級科研課題立項,科學強化了師生對三農文化的認知,提升了學院服務三農的水平;申報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的機制和路徑研究》等項目獲批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和青年項目立項;申報的“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示範點調研報告獲批湖北省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立項。學院申報的“雙一流背景下農業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動力機制研究”等課題分别獲批“中國農學會教育教學類第七批科研課題”立項資助課題及立項課題,進一步推動了“三農+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了服務三農事業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及培養更多知農愛農人才的能力與水平。

為充分發揮中國共産黨黨員教師在服務三農、鄉村振興中應有的示範效應,學院先後開設了多門三農文化的思政特色理論課、示範課,推動國情民情農情教育實踐,立體協同思政課教學團隊獲批2020年湖北高校省級教學團隊。

創新構建“以農為本 思政先行”的教學體系

學院在着力抓好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實踐教學内容,創新構建了将三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學體系。

學院開設《綠色中國》等系列課程,設置十餘個講授專題,采用“多人一課”、師資跨學科的教學方式,選派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教師分别從多個層面協同解讀三農問題、鄉村振興等主題,鼓勵青年學子努力成長為強農興農的骨幹力量。

加強“耕讀中國”實踐教學,以“鄉村振興”等為主題連續多年開展“耕讀路上”實踐教育活動,帶領學生們走進田間地頭,以專業優勢積極服務三農;組織學生調研團隊深入農村一線,采訪800餘位村民,體悟鄉村振興的實際成果,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組織開展共建“耕讀學堂”志願活動,與馬坪民族小學共同建設教育項目,着力傳承耕讀文化,助力耕讀教育。

構建深谙三農文化的優秀思政教師隊伍

思政教師的綜合素質以及對三農文化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高校三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度。學院十分重視思政教師對三農文化的認知及教學水平,要求教師形成“1+N”的知識結構,找到自己的優勢與特長,實現課程選題方向的多維拓展,将“理、情、史”融入教學之中。

學院開展“馬願師道,精彩一課”思政示範課系列活動,引導教師将農史校史融入課堂,不斷推動思政課的改革與創新;組織開展集體備課會,引導教師做好思政課程的“編、著”工作,把握好“點、線、面”的關系,切實提高思政課的“三性一力”;連續組織多屆“青年教師發展論壇”,對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發展規劃等進行科學指導,強調三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召開思想政治理論課聽課反饋座談會,鼓勵教師将“有話好說”“有話說好”運用到教學中去。(張 義)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05/09/nw.D110000gmrb_20220509_4-10.htm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