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本學期,校領導高翅、李召虎、姚江林、廖濟忠、王建鴻、郭剛奇、青平、楊少波、嚴建兵等紛紛走進課堂,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場富有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的“大思政課”。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為高校思政課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校領導講思政課已進入制度化、常态化,校領導集體講授思政課也已然成為學校構建“大思政課”格局的關鍵舉措和踐行“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師生融樂、全面發展”育人理念的重要環節。
本學期,校領導高翅、李召虎、姚江林、廖濟忠、王建鴻、郭剛奇、青平、楊少波、嚴建兵等紛紛走進課堂,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場富有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的“大思政課”。
尊地脈,調人天;續文脈,書新篇
4月26日晚上的三教B202智慧教室座無虛席,校黨委書記高翅來到這裡,向同學們講授《耕讀中國》思政公選課,與大家一同暢談“耕讀文化”。
在學生課程LOGO作品評選環節,高翅對同學們的作品進行了點評,“每位同學的LOGO都很中國、都很耕讀,都很有創意,我為大家點贊!”“LOGO的設計,既要有科學性,還要有藝術性,既要有現實,更要有未來。”随後,高翅對同學們展示的耕讀實踐視頻也進行了點評,他表示:“大家的表現方式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但在視頻中可以看到同學們所共性的觀察美、捕捉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在授課環節,高翅首先從人類文明和中華文明引入,講述了耕讀精神的文化内涵和現實意義。
山川佑中華。高翅帶領同學們簡要回顧了四大古文明的發展曆程,并講述到,得益于我國自西向東流向的河流,中華大地在同一緯度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農業類型,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依舊傳承至今,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曆經數千年沒有中斷的文明,這值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為之自豪。
參天地、贊化育。從《呂氏春秋》的“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到《論語》中的“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再到《齊民要術》裡的“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高翅向同學們講授了我國農耕文化中所強調的“地生萬物、天養萬物、人與天調、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關系。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從稻作起源到“稻米”之路,從絲綢之路到“茶葉”之路,高翅引導同學們思考中華民族通過勞動創造的成果和勞動創造的美。他講到,從“胡”“海”“番”“洋”等字詞表述的變遷,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文化的海納百川,在文明的交流互鑒當中革故鼎新,這也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最重要的力量。
“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宣布,我國新增3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高翅講述到,世界上不同族群有着不同的自然條件,創造了不同的農業文化,從古至今形成了寶貴的農業文化遺産,我國有着悠久農耕文明,“在全部65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中,中國以18處位列榜首。” 他表示,大家要繼承優良傳統、傳承文化基因、赓續精神血脈,為農業科技進步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
通過展示不同的精彩紛呈的耕讀照片,高翅引導同學們要善于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做到人與自然、天地人和諧共生。他強調,勞動是美麗的,勞動也可以創造美,我們要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創造性地勞動。作為“複興一代”的當代青年,要尊地脈,“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續文脈,用我們的奮鬥書寫新時代發展新篇。
最後,高翅以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獻禮二十大,強國有我輩”作為結束語分享給現場的同學們,引導大家要通過身體力行的努力,讓這個大學更人文、更開放、更自在。
校黨委書記高翅講授“耕讀中國”思政公選課(記者 彭雨格 攝)
“高老師的授課讓我深切感受到了其極高的美學修養,并讓我對‘耕’‘讀’二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識。作為新時代的華農青年,我們應以‘耕’促‘讀’,以‘讀’緻‘耕’,真正将‘耕讀’二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20級英語專業的張盼同學在課程結束後激動地分享到。
“攥緊中國種子,端穩中國飯碗”
“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4月13日晚上的四教B210教室,校長李召虎以“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為題講授《綠色中國》思政公選課,與同學們暢談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
李召虎以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海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引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話題。通過展示新中國成立初期時的糧票、布票和肉票照片,李召虎從滿足十四億人口糧食需要、提高農民的收入與消費能力、應對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生态環境問題三個方面揭示了我國糧食安全所面臨的挑戰,并表示我國以占世界8%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是一個奇迹,充分意味着我國在世界糧食安全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随後,他又引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從全球視角分析了糧食安全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針對我國土地資源存在的耕地數量減少、質量變差和耕地補償等突出問題,李召虎表示,要從明确優質耕地資源數量及其空間布局、加強耕地資源動态監測、進行耕地生态修複治理、快速提高補充耕地質量、整合破碎化耕地等五個方面發力,切實加強我國耕地保護。
“國家糧食安全離不開農科院校在糧食生産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通過講述陳華癸、李學垣、王運華、韓桐魁、陸紅生等我校耕地保護相關研究奠基者的故事,李召虎向同學們介紹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華農貢獻,并引導大家學好科學知識、練就過硬本領,力争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課程接近尾聲,李召虎還就“上海120醫生拒絕哮喘患者求救”這則新聞與同學們互動交流。他強調,同學們要有批判性思維,多思考事件表面背後的深層故事,學會獨立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校長李召虎講授“綠色中國”思政公選課(記者 徐行 攝)
2002級園藝專業的柯妍同學分享到,“課程結束,我深刻感受到,作為一名農學學子不能隻專注于專業知識、浮于表面,更要注重躬耕實踐、知‘農’懂‘農’。‘書本電腦裡面種不出水稻來,隻有在田裡才能種出水稻來’,我們要自覺關心國家農業發展、發揮學科專業優勢,為鄉村振興、推動農業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春風化雨,培育時代新人
“‘糧食觀’是吃飽,‘大食物觀’是吃好、吃得安全。” 4月26日下午,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姚江林面向學生講授題為“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的形勢政策課。以愛爾蘭馬鈴薯大饑荒、2007年全球糧價暴漲導緻的“黃油泥餅”等為例,姚江林生動诠釋了糧食作為國家民生的“壓艙石”、安民固邦的“穩定器”和全球博弈的“殺手锏”的重要意義。他激勵同學們作為新時代農科青年,應主動肩負糧食安全的重任,樹立糧食安全戰略思維,嚴守糧食安全資源基礎,加快提升糧食安全科技含量,切實擔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積極踐行糧食安全生活規範。
5月18日上午,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廖濟忠以《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題向同學們講授了形勢政策課。“‘共同富裕’的理論從哪裡來?什麼是‘共同富裕’的科學内涵?怎麼理解‘共同富裕’?”廖濟忠抛出系列問題,并從中國古代的“大同”“民本”思想,到新時代的“創新創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話題,帶領同學們探尋“共同富裕”的“前世今生”。同時他以自身經曆為例,引導在場同學要勤于開口、敢于發言、勇于脫稿,要珍惜當下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在“共同富裕”的時代背景下争做一個回饋母校、回饋社會,有責任、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
副校長王建鴻4月26日下午與同學們分享了他對于糧食安全的相關看法與觀點。從時代變遷背景下糧食安全的内涵變化入手,他帶領同學們感受糧食安全涵義的豐富性與時代性,并結合“兩個大局”為大家剖析了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意義。通過俄烏沖突對世界及中國糧食安全的影響為例,他深入淺出、生動鮮活地講述與國家發展戰略密切相關的糧食安全影響因素。最後,他以糧食安全中的華農擔當為話題,教育引導同學們結合專業所學,思考自身作為新時代青年在築牢糧食安全中的責任與使命,勇做知農愛農、擔負起糧食安全重任的華農人。
“饑餓的蘇丹”“黃油泥餅”“丁戊奇荒”,4月29日上午,在副校長郭剛奇的《形勢與政策》課堂上,同學們聽到了之前所不曾了解過的案例故事。從糧食及糧食安全的定義,到我國糧食安全的戰略内涵,郭剛奇引導同學們真正理解糧食在人民美好生活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充分認識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意義。“農業事關國家和全球的糧食安全,糧食安全問題能體現我們華農的擔當,農業大學的使命也正是在于用科技提高糧食安全的系數。”他希冀同學們肩負時代使命,深刻認識“國之大者”,積極發揮聰明才智為糧食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
5月17日下午,副校長青平以“走向共同富裕”為題帶領同學們學習了“共同富裕”的價值内涵。從孔孟、商鞅、管仲的經濟思想,到《諸子集成》《國富論》《論十大關系》,他用生動有趣的案例故事,帶領同學們了解“共同富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并引發學生們的思考:“作為華農學子應當如何作為?”他強調,校訓“勤讀力耕,立己達人”提供了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同學們要培育自身核心競争力,幫助帶動他人,回報祖國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副校長楊少波在4月22日上午的《形勢與政策》課堂上,通過攝影作品《饑餓的蘇丹》引出本次授課的主題——“糧食安全”。“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楊少波以深入淺出的講解方式,從如何理解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如何把握糧食安全面臨的風險挑戰和維護糧食安全需要把握的重要問題這三個部分為同學們講解了糧食安全的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及重要性。課堂上,同學們還就“俄烏沖突是否會加劇全球糧食危機”這一話題踴躍發言、暢所欲言。生動有趣又富有思辨性的課堂讓同學們思考着更為深層次的問題——“如何更好地将自身所學專業與關乎國計民生的糧食大計聯系起來,投身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的事業中去。”
從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取得的成就、華農的貢獻、面臨的風險挑戰以及時代重任等方面,副校長嚴建兵4月29日上午面向學生講授“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為題的《形勢與政策》課程。針對中國糧食安全形勢面臨的需求增長與供需結構失衡、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國際貿易及市場環境不穩定這三個問題,嚴建兵向同學們發問:“作為華農人,我們應該如何挑起‘糧食安全’的重擔?”在他看來,同學們應該樹立糧食安全的戰略思維,“以國内穩産保供的确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确定性”;同時,他指出,“糧食安全是産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藏糧于技’我們還大有可為”。“踔厲奮發、笃行不怠,就一定能在廣袤的田野上孕育新的豐收。”課堂的最後,他如是說。
“通過學習,了解了身為華農人的責任與擔當,了解了身為當代青年學生的曆史使命。”“授課老師們旁征博引、深入淺出,用小故事、生動的語言講出了‘大道理’。”“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我們要一定要倍加努力,為中華複興而讀書!”《形勢與政策》課程後,同學們紛紛表示校領導講授的思政課内容豐富精彩,教學生動有趣,既有對重大理論問題的深入闡述,又有對現實問題的深刻解讀,讓自己受益匪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建設關系到“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近年來,學校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鑄魂育人的使命擔當,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不斷切實推動思政課改革提質增效,不斷改進思政課授課方式方法,力争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力求教師用心教、學生用心悟,努力培育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新聞鍊接:南湖新聞網 http://news.hzau.edu.cn/2022/0531/635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