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紅色文藝作為紅色文化精神最集中的藝術表達,是中國共産黨偉大精神的體現,是新時代民族精神的重要存在形态。在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的曆史方位時期,要讓紅色旗幟屹立不倒,就必然要加強紅色文藝建設,在藝術的激勵和精神的延續中永葆黨的初心和使命。
以人民為本,書寫屬于人民的紅色文藝。“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紅色文藝這一特殊的社會主義文藝形态由人民産生,以人民為圖景,為人民抒情,給人民明志。人民是紅色文藝的生成源泉,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衆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書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滌蕩着萬千志士的革命豪情,為紅色文藝的誕生提供了寶貴的創作素材和精神資源。人民是紅色文藝的“主人公”,中國紅色文藝最初也是來自于蘇聯文學和歐美文學,與馬克思主義一道經過了本土化的過程。經過長期的文藝大衆化曆程,紅色文藝将紅色信仰真正傳達到廣大人民群衆的日常生活中,融入最底層人民的思想情感,加入人民群衆的藝術經驗,真正實現平民化寫作。人民是紅色文藝發展的不竭動力,人民群衆不僅是文藝産品的消費主體,同時人民群衆中藏龍卧虎,蘊含着對于紅色文藝作品評價和鑒賞的無限潛力,他們的評價是紅色文藝作品創新和發展的有力助推。社會主義文藝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紅色文藝本身伴随着中國共産黨的發展曆程而産生和發展,本質上也體現了人民本位的價值取向。人民之于文藝,好比大地之于綠樹,空氣之于生命,新時代條件下的紅色文藝發展必須要堅定人民價值本位,深入日常生活世界,紮根群衆與現實,洞察人民群衆具體的微觀的心理層面,融入人民群衆的思想情感,真實反映人民群衆的心理狀态與現實生活,表達他們的利益訴求。
以曆史為鑒,鍛造新時代的紅色文藝精品。紅色文藝雖然不是中國紅色曆史本身,卻是傳播中國紅色曆史的載體,包含着曆史的因素,構建了穩定的曆史傳統。紅色文藝中折射出的特殊曆史語境,構成了我們認識和反思當時社會曆史狀況的多維透視,也是我們反對各類曆史虛無主義的有力文化素材。但曆史真實絕不意味着細節真實和簡單的曆史考據,我們需要充分保留紅色文藝蘊含着的強大的曆史理性傳統,避免過多的社會學材料和紀實性材料的簡單疊加,避免庸俗社會學和狹隘的階級論,反對曆史虛無主義,反映和順應當時社會曆史的總體趨勢。并通過對社會曆史故事的真實描繪,塑造典型的社會主義新人形象,講好黨的百年激蕩故事。當前紅色文藝面臨着數字化媒介引領下的文化轉型時期,傳統與現代面臨着深刻碰撞,如何保持曆史傳統與加強文化創新也是亟需解決的時代問題。互聯網和新媒體形式突破了文字表意的單一性和間接性,在圖像、聲音和文字的實時融合下,給觀衆帶來聲臨其境的視聽盛宴。比如電影《長津湖》便充分運用人工智能母版重制技術,使得戰争場景清晰明亮,如行雲流水般一氣呵成,達到國産電影票房新高峰。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各種數字化媒體手段,将大衆媒體方式比如電視廣播、影視劇以及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微文化手段與紅色文本充分結合來重塑經典,使紅色文藝在新時代動起來、“活”起來、“潮”起來。但也要注意的是,大衆傳媒時代的紅色文藝創新不是解構經典,低俗描寫和杜撰亵渎,而需要把好導向、聚焦主題,用史實說話,着力打造高質量精品展陳。
以政治為基,堅定紅色文藝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紅色文藝誕生于20世紀中國大地廣闊的革命洪流中,自出場便遵循着一條獨特的革命文學、政治美學的創作路徑。在階級鬥争和民族鬥争激烈的時代,我國的進步知識分子将紅色文藝視作一種思想啟蒙的宣傳工具,用以傳播馬克思主義先進知識,啟發廣大人民群衆鬥争意識,更好實現其救亡圖存、改造社會的政治目的。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革命理想和文學藝術理想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紅色文藝,構成了紅色文藝整體的政治文化信仰,另一方面,紅色文藝融入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學話語和文學形式,創造了以人民群衆為基礎的大衆文藝範式,有助于鞏固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價值指導的整體精神信仰,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寶貴的精神文化資源。從某種程度來說,紅色文藝的發展曆程濃縮了中國共産黨的曆史進程,反映了紅色曆程的曆史經驗,記錄了中國故事。它書寫了中國紅色曆史百年的光榮與夢想,也書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曆程與經驗,體現了鮮明的黨性,既是中國共産黨的發展史,也是新中國建設和改革的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紅色文藝長成參天大樹,并屹立不倒、繁榮茂盛的根基,在西方文學思潮湧入和面臨信仰危機的今天,紅色文藝必須要堅定共産主義的理想信念,飽含對共産主義事業的滿腔熱血和一片赤誠。
以藝術為規,充分發揮作者的創作個性。紅色文藝是社會主義文藝殿堂中的璀璨明珠,它在藝術語言的形式下體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審美關照,賦予革命一種浪漫主義的情懷,表現和超越革命理想的美好願景。這種“藝術的語言”便是典型英雄人物的塑造,通過他們所代表的不同階級的思想和行為,串聯成關于整個中國共産黨領導廣大人民群衆進行革命和建設蕩氣回腸、壯烈輝煌的英雄史詩。比如《紅旗譜》中對于朱老忠這一農民英雄典型的刻畫,反映了中國農民階級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覺醒之路。《三家巷》《青春之歌》等塑造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知識分子的成長經曆。這些英雄人物即使生活曲折,命運悲壯,但也象征着正義與邪惡、進步與反動力量的激烈對抗,預示着社會進步力量的必然勝利,揭示反動勢力的必然滅亡,激勵着廣大人民群衆的鬥争意志,體現了悲劇本質中的崇高美學。紅色文藝的藝術塑造并非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各具個性的,比如熱播劇《覺醒年代》全景式和群像式的塑造了不同階級、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形象,構建一個同仇敵忾的民族共同體。這裡的個性不是天馬行空,不是虛無缥缈,而是紮根于現實和人民,是特殊曆史條件下個性與共性的融合。我們一面要充分鼓勵藝術家的個性創作,讓他們的想象力自由馳騁在廣袤的文藝天空,一面也要幫助他們充分認識紅色文藝的個性創作隻有從現實和人民中獲取創作個性的源泉,擺脫自說自話、閉門造車,才能真正遵循藝術創作規律,實現藝術個性與風格的豐富多彩。
紅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底色,是屬于全體中華民族兒女最鮮亮的顔色。紅色文藝用其獨特的藝術表現路徑将紅色基因深深的镌刻在中國共産黨曆史的長河中,融入到廣大人民的精神血脈裡,連接了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曆史,凝聚為堅若磐石、無法摧毀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澎湃精神動力。
作者:張圓夢 77779193永利官网
責編:周倩文、張隽
文章來源:http://hb.people.com.cn/n2/2022/0531/c194063-35294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