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升師生思想理論素養、夯實學養基礎、強化專業思維,6月17日下午,思想政治教育系、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點、教工第三黨支部、研究生第二黨支部聯合舉辦第一期“啟微”讀書沙龍活動。沙龍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線下活動在創業樓511會議室開展。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吳珊,副院長胡豐順、霍軍亮,思想政治教育系全體師生以及學院其他系的部分師生參與了本期“啟微”讀書沙龍活動,活動由葉聖萱老師主持。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系常态化的學術活動,“啟微”讀書沙龍服務于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的學術氛圍、學科建設和學生培養,将成為“閱讀經典、提升學養”的學術品牌活動。第一期“啟微”讀書沙龍選取了《中國:傳統與變革》《現代中國思想研究》兩本學術經典,圍繞學生讀書彙報、教師導讀、自由研讨交流三個環節展開,對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演化與變革以及現代中國思想的源起與流變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讨。

(第一期“啟微”讀書沙龍活動現場 馬瑞攝)
在沙龍的第一個階段,圍繞《中國:傳統與變革》一書,陳有為同學從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的創新之處、對“沖擊-反應”模式的理解、存在的困惑四個方面進行了彙報。他談到,該著作從宏觀整體的視角出發展開深入系統的論述,在“沖擊-反應”的研究範式下分析了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演變以及在西方勢力滲入後中國傳統社會變革兩個部分。馮藝朵同學以“根深者枝茂,枝遠者蔭密”為主題,從思想和制度兩個層面出發,選取“穩定”和“惰性”兩個關鍵詞,對費正清提到的“傳統”進行闡釋,指出“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單元對中國傳統文明發展的影響,并以巴赫金的對話理論來強調中國向外發展和尋求“對話”的重要性。在教師導讀環節,李厚剛老師針對上述兩位同學讀書彙報的内容,指出在閱讀過程中應抓住“何為傳統”的問題,進而思考“傳統”形成的背景、原因及未來發展趨勢,才能真正讀通、讀懂、讀透這本經典著作。在自由研讨環節,師生聚焦“費正清先生是否抓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惰性’這一評價是否準确”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研讨。鄭鵬老師談到,這本經典著作的主旨是回答近代以來中國與西方為何走上不同的道路,中國為何沒有出現西方式的現代化,書中所提到的“惰性”是指在面對19世紀以來西方的沖擊時,中國自身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狀态。李鳳蘭老師認為,人類社會發展進入全球化階段,科學技術帶來的沖擊是無法抵擋的,并深刻影響着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這并不等同于西方化,應厘清全球化與西方化的區别。

(陳有為對學術經典《中國:傳統與變革》進行讀書彙報 馬瑞攝)

(馮藝朵對學術經典《中國:傳統與變革》進行讀書彙報 馬瑞攝)

(李厚剛老師對學術經典《中國:傳統與變革》進行導讀 馬瑞攝)
在沙龍的第二個階段,就《現代中國思想研究》一書,唐瑩同學認為,該經典著作以進化論、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三大思潮為主要描述對象,揭示在現代性的條件下,中國思想的種種基本問題和特征,并強調了人物對比研究在中國思想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國現代性研究要始終堅持中國立場。葉拉滿·葉爾肯同學從文化和政治的角度切入,提出了如何跳出理論看理論、如何跳出實踐看實踐的問題。他談到,張汝倫用曆史文本向我們闡明了近現代中國思想演變、沖突、磨合的過程,通過論述中國近現代思想家們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中自我認知、自我審視、自我反省,向讀者演繹了中國的思想叙事曆程。在教師導讀環節,王娟老師向大家介紹了“現代化”與“現代性”這兩個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别,指出現代化是傳統社會曆經全面變遷而獲取現代性的過程,而現代性是社會在工業化推動下發生全面變革而形成的一種屬性,現代性是現代化的結晶。在自由研讨交流環節,馬瑞同學提出了“作者張汝倫在‘民族主義的兩個面相’章節中對陳獨秀與胡适二人的民族主義者身份的論證是否存在矛盾之處”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鄭鵬老師指出,陳獨秀與胡适的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可能在那個時期具有民族主義傾向。

(唐瑩對學術經典《現代中國思想研究》進行讀書彙報 馬瑞攝)

(葉拉滿·葉爾肯對學術經典《現代中國思想研究》進行讀書彙報 馬瑞攝)

(王娟老師對學術經典《現代中國思想研究》進行導讀 馬瑞攝)
與書香為伴,以經典作舟;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通過舉辦“啟微”讀書沙龍活動,永利師生分享閱讀感受和體會,進行獨立思想的碰撞,一起構建起閱讀共同體、學術共同體、思想共同體、成長共同體。至此,第一期“啟微”讀書沙龍活動在老師與同學們的積極參與和熱烈研讨中圓滿結束。今後,“啟微”讀書沙龍将實現常态化、制度化、規範化、品牌化運行,在系統、深入、大量的經典著作閱讀中提升師生人文和專業理論素養。“啟微”沙龍将以“讀書”為契機,定期開展師生讀書沙龍學術交流活動,通過觀點的表達、思想的碰撞和學術的對話,構建起師生平等交流、共同探究、閱讀和研究相結合的育人平台。

(第一期“啟微”讀書沙龍活動海報 阿勒合斯·木合買提設計)
文字:黃子睿
攝影:馬瑞
海報:阿勒合斯·木合買提
審核:吳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