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彙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持續推進全面鄉村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對包括農業高校在内的我國各行業、各領域改革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在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三農”工作重心發生了曆史性轉移,高校社會服務也需及時轉換角色定位,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緊緊圍繞動力轉化、路徑優化、目标聚焦下功夫,實現服務模式由“參與型”向“服務型”轉變、服務方式由“單一型”向“融合型”轉變、服務目标由“點狀突破”向“鍊式貫通”轉變。
動力轉換:以創新發展為第一動力,推動高校服務理念由“參與型”向“服務型”轉變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農業高校必須牢牢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将技術創新、服務創新、示範創新三個關鍵貫穿于服務鄉村振興全過程、全體系和全人員。
一是抓技術創新,整合資源攻克農業科技領域發展難題。既要敢于承擔“大項目”,打破學院學科壁壘,以重大任務為紐帶,組建大平台、大團隊,解決耕地、種子等大問題,不斷提升科技原創能力,着力破解農業科技領域的前沿引領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現代工程技術;也要勇于突破“難項目”,加強與綜合性大學、工科性大學的密切合作,努力在智慧農業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
二是抓示範創新,進一步拓展農業推廣示範基地的功能和服務範圍。在保持傳統試驗示範站技術示範、應用研究、人才培養和國家交流合作等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促成農業高校教學育人、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有機結合,将技術服務範圍拓展到農業、經濟、環境與健康等多方面,全面提升國家農業生産力。
三是抓服務創新,将社會服務意識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全過程。新時代農業高校服務鄉村振興要實現由被動參與向主動服務的思想轉變,主動将學校人才培養目标确定、專業及課程設置、學生考核評價、學術機構職責與使命、科學研究意義與價值等與服務鄉村振興工作一一對接,以資源整合創新服務推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路徑優化:以協調、綠色、開放發展為重要支點,推動高校服務方式由“單一型”向“融合型”轉變
協調是健康發展的内在要求。農業高校服務鄉村振興轉型升級應秉承系統化思維,充分統籌好各方資源、處理好各方關系,以教育、文化、黨建助力作為支撐,切實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一是抓教育助力。實施“甘露工程”扶持基礎教育。通過支教項目、互聯網課堂建設、城鄉學校教師交流培訓、搭建“學校+地方+企業”愛心橋等形式,籌集資金改善基礎教育設施,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均等化;實施“活泉工程”培育鄉土人才。通過發揮高校農科教平台及專家人才優勢,利用自身場地設施和師資團隊開展各類農業人才及基層幹部培訓班,同時選派專家人才開展挂職鍛煉和實地指導,以“理論+實踐”“線上+線下”的形式解決鄉村人才瓶頸問題;實施“春風工程”輸送專業人才。通過調動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選派博士服務團、開展大學生實踐活動等形式,整合高校人才資源,深入開展鄉村科技服務、生産指導、政策宣傳等活動,形成“崗位科學家+博士科技團+學生志願者”的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新模式。
二是抓文化助力。發揮高校師資團隊優勢,推進鄉村文化挖掘與保護,深入調研挖掘當地曆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實現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發揮高校學科專業優勢,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通過培訓指導助力新型文化經營主體發展,壯大鄉村文化産業人才隊伍實現創新發展;發揮高校資源整合優勢,推進文化與農業、生态、旅遊、科技等方面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實現以高校科技文化服務推進由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産業轉型,推動鄉村文化走向振興。
三是抓黨建助力。推進黨建結對互助,做到與對接點需求和資源禀賦結合、與學校學科專業特點和優勢結合、與結對基層黨組織需要和特點結合,因地制宜開展黨建幫扶結對工作,帶動基層組織能力提升;通過開展線上線下理論培訓和技術服務、幹部基層挂職等工作形式,形成間接性和長期性互助的長效工作機制。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農業高校服務鄉村振興轉型升級必須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态理念,堅決摒棄以破壞生态環境和消耗資源為代價的發展模式和做法,推進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完善綠色标準體系。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技術、手段、方法、路徑等必須符合綠色發展的标準和要求,在發展過程中建立綠色生産标準,減少資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及生态破壞,始終堅持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鄉村傳統産業生态化、循環化、低碳化轉型發展,創建有利于生态環境和子孫後代可持續發展的環保型的服務方式。
二是構建綠色發展體系。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的要求,打破學科界限,集成多學科理論和科技成果,推廣綠色技術創新,推動農業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和産業體系發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形成“從種子到餐桌”的全産業鍊農業綠色發展體系。
三是達成綠色目标體系。将發展生态循環農業技術與鄉村振興緊密相連,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同時,發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優勢,開展綠色低碳理念宣傳、科普活動等加強生态文明宣傳教育,通過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倒逼生産方式綠色轉型,形成鄉村生态振興。
開放是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國内國際雙循環的背景下,為适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新需求,農業高校應不斷提升社會服務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打造服務鄉村振興的“中國模式”“中國方案”。
一是充分利用主體資源。在資源整合方面,農業高校應向内求動力,加強校内各資源的協作,打造多學科參與的學術共同體及科學、技術和産業的創新聯合體;向外“擴張力”,借助政府提供的技術和高校輸送的人才,利用企業将新技術與新應用實踐到農業生産之中,幫助農民規範操作,并提高技能,形成“政府-高校-企業-農戶”農業技術推廣模式。
二是充分發揮平台作用。運用好網絡資源,實現信息化向智能化升級,構建以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鍊為代表的“天網”,以及充分利用現代傳感器、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地網”,實現“天網+地網”鄉村建設智能化管理體系。同時,充分利用國際平台,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借鑒并轉化世界一流大學的先進經驗與有效做法,多平台實現内外合力,全面解決鄉村振興中面臨的糧食安全、生态保護、食品健康等問題。
目标聚焦:以共享發展為根本要義,推動高校服務目标由“點狀突破”向“鍊式貫通”轉變
共享是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高校在服務鄉村振興工作中,應時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動利益相關者一起創造社會和經濟價值,實現價值共創,成果共享。
一是抓社會助力。發動校友企業、金融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工作,充分了解地方資源禀賦、特色産業狀況和未來發展需求,推廣“金融+科技”扶貧模式,積極為鄉村産業發展招商融資,幫助鄉村打造新産業和經濟增長點。
二是抓服務助力。構建綜合服務體系,為鄉村振興提供系統的智力支持與服務保障。以成立研究服務機構、組建高校“思想庫”“智囊團”為依托,為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提供科技助力,并在過程中理順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賦予科教人員必需的權利,激發高校科研人員成果轉化動能,使農業高校真正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科技創新和成果供給的重要力量、高層次人才培養集聚的高地、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政策咨詢研究的高端智庫,全方位打造新時代服務鄉村振興的“高校樣本”。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1BKS132)和湖北省中青年理論家項目(21ZD212)階段性成果】
文章鍊接:https://share.gmw.cn/www/xueshu/2022-06/18/content_358200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