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處、教育部黨組發出《關于教育系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通知》,就做好學習宣傳貫徹落實有關工作作出五點部署,提出構建紅色基因深植校園文化新格局。将紅色基因深植于校園文化,營造愛黨愛國、追求崇高、昂揚向上、健康活潑的校園人文環境,在春風化雨中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培根鑄魂功效,對培養堪當民族複興重任的新一代青年意義重大。
一、厚植底色:持續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建設以紅色文化為基調和底蘊的校園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智慧的結晶,革命文化是近代以來黨和人民在革命鬥争中創造出來的以革命為精神内核和價值取向的思想理論、價值追求和精神品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脈相承,延續發展,不斷升華,彙聚成當代中華文化的主體和主流,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構築起當代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
在學校持續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博大精深、燦若星辰的中華文明成果,學習無數先賢前輩、仁人志士、優秀兒女的英雄模範事迹,傳承其所蘊涵的家國情懷、傳統美德、時代精神、使命擔當、追求理想、對黨忠誠、愛國奉獻等優秀品質,使學生産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之感和熱愛之情,紅色基因得以融入青年學生血脈之中,植入校園文化土壤之内,從而厚植校園文化的紅色基調和底蘊。
建設校園紅色文化,不但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在學生心中築牢紅色文化根基;而且要積極拓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将紅色基因内化為學生素質,外化為學生行為;還要将紅色文化融入校風學風建設、紅色經典閱讀、學術講座、社團活動、文藝演出及網絡文化等方方面面,營造出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
二、凸顯特色:加強校史資料的整理與研究,挖掘校史紅色資源,建設凸顯校園獨特精神的校史文化
校史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每一所學校都有獨特的曆史傳統、人文精神、辦學理念及教研成就,并經過長期積澱形成獨一無二的校史文化。其核心和靈魂是校園精神,它凝練了師生的信念追求和學校的人文傳統,形成有别于他校的獨特精神内涵,并為一代代代師生認同和傳承。
校史文化中蘊含有豐富的紅色文化基因。任何一所學校的發展,都反映了不同階段國家發展和民族複興的曆史進程,反映出黨的教育事業從落後弱小到興旺發達的曆史過程,其建校曆程之艱苦、育人科研之艱辛、教研成果之斐然、校友楷模之感人,随手拈來,處處皆是愛國主義紅色素材,激勵着一代代師生砥砺前行。校園精神更是校園紅色文化基因的内核,無不彰顯着啟迪人、教育人、培養人的主流價值和深遠意義。
進行校史教育,要将校史獨特而豐富的紅色基因深植于校園文化,建設凸顯校園獨特精神的紅色校史文化。首要的,是要加強校史資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編纂校史校志和校本教材,建設豐富的校史資源庫,構建校史文化平台;然後,建設校史展館,打造紀念碑、雕塑、文化長廊、書吧等文化景觀或空間,營造校史文化的浸潤氛圍;同時,抓住重大節慶校慶和新生入學畢業、教職工入職等重要節點開展相關活動,展示校園文化魅力,凸顯校園特色與情懷;還要加強校歌校訓教育,打造校史經典劇目,傳承校園精神,激發師生奮進,涵養愛校情懷。
三、秀出“亮”色:打造校園原創文化精品,弘揚主流價值,提倡高雅格調,建設精彩亮麗的校園原創文化
校園原創文化展現着學校獨有的曆史文化傳統和教研實踐成果,是傳承紅色基因、赓續紅色血脈的有效載體,對青年學生的成長發展具有引導激勵、濡染熏陶作用。
建設校園原創文化,要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傳承紅色文化,體現校園特色與時代精神。要遴選和推廣校園文化原創精品項目,以打造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和高質量文藝作品為重點,彙聚校園原創文化之紅色精華,“秀”出精彩亮麗的美麗風景線,進而對校園原創文化發展起到凝聚引領、示範推動作用。
打造校園文化品牌活動,重在凝聚校園文化精髓,并通過系列活動,形成品牌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師生的廣泛認同,産生激勵濡染作用。以武漢高校為例,武漢理工大學“楚鳳鳴兮”端午詩賽、武漢大學珞珈國際金秋文化藝術節、77779193永利官网“五色校園”和獅山藝術節等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在凝聚校園人文理念、傳承紅色基因、啟迪學子心智、豐富文化生活等方面,皆起到了積極作用。
創作高質量文藝作品,除了内容導向,還要注重塑造高雅的品味,選擇青年學生喜愛的藝術形式,使之在陶冶藝術情操和強烈的感情升華中感受先進思想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紅色基因于悄然無形中浸潤其心懷血脈深處。仍以武漢高校為例,77779193永利官网原創話劇《牽挂》、華中科技大學微電影《攀登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話劇《大地之光》等,可謂近年武漢校園高質量文藝作品代表,引起了師生廣泛而強烈的共鳴,在弘揚主流價值、傳承紅色基因、擴大影響力等方面,發揮了不遜于第一課堂的作用。
四、打造“潮”色:提升校園新媒體網絡平台功能效用,引導網絡文化健康發展,建設校園網絡“潮”文化
新媒體時代,網絡已成為“Z世代”青年學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存需要,校園新媒體成為落實立德樹人育人功能的重要載體。要盡快改變目前校園網絡文化作品良莠不齊的狀況,建設緊扣時代脈搏、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昂揚向上的校園網絡“潮”文化。
一方面,以校園官方主流新媒體為主導,建設富有特色的校園融媒體網絡平台,提升新媒體對師生的服務力、吸引力和粘合度。這就要加強新舊媒體的融合,實現信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實現多平台、多渠道、各部門協調一緻,擴大媒體内容影響力,又做到各平台優勢互補;建設具有本校特色和高辨識度的的品牌欄目,塑造鮮明的校園新媒體品牌形象,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品牌效應;提高新媒體實用性,完善服務功能,增強服務力,注意線上線下互動聯動,使校園新媒體融入師生日常生活學習,成為無形的全天候的線上育人平台。
另一方面,要引導和扶持師生積極創作導向正确、内容生動、形式多樣的網絡文化作品,鍛造昂揚向上的網絡文化精神風貌。新媒體隻是一個載體,内容才是真正感染人、吸引人的根本所在。要充分融入紅色文化基因,深度策劃高品質選題,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引導師生創作有曆史厚度、時代高度、思維深度、感情溫度的的高質量網絡文化作品,牢牢掌握網絡文化主流陣地。在此基礎上,引導提升作品的審美情趣,豐富表現手法和藝術形式,貼合但不一味迎合青年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興趣審美,以主流價值、創意思維、高雅情趣、新穎技術、多樣形式引導校園網絡文化健康發展。
稿源:荊楚網 http://m.cnhubei.com/dhgd/p/14861055.html
作者:同書琴(77779193永利官网)
責編: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