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新聞眼

【中國社會科學網】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來源: 編輯:吳斌 發布時間:2022年07月20日

農業農村現代化與國家現代化密不可分,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7月15日,“山東社科論壇2022——馬克思主義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研讨會”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在泰安舉行。與會學者圍繞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馬克思主義與農業生态文明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整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是一個整體,必須統籌推進。山東省社科聯副主席楊宗傑認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黨和國家文獻中首次明确增加了“農村現代化”這一内容,将“農村現代化”與“農業現代化”一并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目标,标志着我國“三農”工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要深入研究新時代“三農”理論,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闡釋好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科學内涵與實踐路徑,闡釋好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之間的邏輯關系。

  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立足中國國情,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山東農業大學77779193永利官网教授胡繼連認為,始終堅持中國共産黨的正确領導,漸進式發展現代農業生産力,始終堅持不斷完善現代農業生産關系,始終堅持滿足人民群衆高質量生活需求的目标定位,是我們黨在長期的“三農”工作實踐探索中積累的寶貴經驗。

  當審視現代化進程時,我們不能忽視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現代化問題。山東大學77779193永利官网教授張士海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進程中非常重要的領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協調推進,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實現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

  聚焦生态農業與糧食安全

  建設綠色、優質、高效的生态農業,已成為加快農業綠色轉型,推動鄉村生态振興和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舉措和有效路徑。

  農業現代化發展要置于生态文明的視野下,走生态農業建設之路,建設現代生态農業。“建設現代生态農業,要保護環境、維護生态健康,超越工業文明的農業水平。”在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盧風看來,現代生态農業綜合了古代農業和現代工業的優點,在全社會能源革命和技術革新大背景下,重新回到主要依靠清潔能源的農業體系,從經濟學和生态學角度看都是經濟的。

  增加糧食等重要農産品供給是農業的基本功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首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把解決好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青表示,從傳統的糧食安全觀轉變到新時代的大食物觀,是順應我國糧食發展形勢新變化與滿足國民食物消費新需求的必然結果。樹立“大食物觀”要打好“組合拳”,構建新型食物安全保障體系。

  激發内生動力

  從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看,盡管鄉村振興戰略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十分突出。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激發農民群體的内生動力,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是“十四五”時期的重要發展任務。

  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不僅是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也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問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楊振認為,長期以來,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城鄉收入呈現出非平衡增長難題。如何讓鄉村擁有能夠持續共享城市化發展紅利的制度支撐,構築不斷創造收入源泉的“蓄水池”,是持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關鍵。應抓住城市化快速推進的曆史契機,讓鄉村共享城市化發展紅利。通過保障和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權,“還權”給村集體經濟組織,為集體财産權利市場化“賦能”,将村集體經濟帶入“依靠市場、自我造血”的良性發展軌道。

  激發農民群體的主動性,将農民組織起來走共同富裕道路,是農村建設的重要經驗。構建并完善中國式農民經濟互助體系,是新時代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力武器。77779193永利官网教授吳春梅認為,構建新時代農民經濟互助機制,需要制度現代化、能力現代化和觀念現代化的配套支持。就互助談互助,很難真正攻克互助精神弱化(存續)問題,也難以使互助機制向市場領域和公共領域拓展深化(發展)。農民的經濟互助指涉市場性與社會性的有機結合,但離不開政府主導。建立健全這一機制,需要直面政府、市場、社會的異質性如何協調,以及惠農政策驅動、市場利益驅動、社會資本驅動等有效銜接的難題。

  無論是鄉村振興,還是美麗鄉村建設,都是一個綜合性變革的目标和過程,絕不僅僅是一種經濟或智力投資的問題,需要精神層面上的振興與重建。北京大學77779193永利官网教授郇慶治表示,應以盡可能低強度的外部幹預,來營造良好的農村生态環境與生活環境;以生态節儉的生活方式,促進鄉村整體的精神文化建設。在他看來,節儉既是我國傳統鄉村或鄉村傳統的重要社會文化表征,同時也是我們今天考慮鄉村振興目标與路徑時必須充分尊重的重要文化遺産或資源,不能簡單将現代社會文明移植到廣大鄉村。否則,我們既無法構建新時代的鄉村生态文明,也不會實現城市文明的自我生态救贖。

  會議由山東省社科聯主辦,山東農業大學承辦。

      稿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http://www.cssn.cn/zx/bwyc/202207/t20220720_5418592.shtml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