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定地震災情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讓人不禁感歎在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面前,人類是如此渺若滄海一粟。可縱然如此,我們仍舊相信“人定勝天”。在感歎此次災難無情的同時,平民英雄甘宇的事迹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奇迹,也感動于奇迹背後一個個平凡英雄的善意接力。地震發生後,作為四川省甘孜州泸定縣灣東水電站職工的甘宇和羅永沒有選擇第一時間逃生,而是毅然沖上大壩拉閘洩洪,避免了河水漫過大壩沖毀下遊村莊,然而他們卻因此被困山野。甘宇失聯後,政府和社會協同展開救援,無數人勇毅前行,冒着餘震、泥石流,走過斷道、峭崖,從未放棄營救。普通人的善意表達和愛心傳遞,與甘宇的堅持和堅守不約而同。最終,在不懈努力下,失聯17天的甘宇終于被當地村民于海拔2000多米的山林中找到并成功獲救,他們共同創造了這場生命救援的奇迹。
孟子曾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在地動山搖中,人的本能是逃生,甘宇和羅永卻一同選擇排險救人,在面對生死的道義抉擇時,果斷選擇舍小為大。在面對震後各種潛在的危險時,社會各界義無反顧伸出援手,全力拯救甘宇和羅永,如此感人至深的“雙向奔赴”充分彰顯了在突發災難面前中國人風雨同舟、共克時艱的偉大民族精神。當我們驚喜于此事件中所散發的人性光輝的同時,也應充分認識到小我于大我之間共生共進,有機統一的内在關聯。“小我與大我”是價值取向、價值實現以及價值評價的關鍵議題,要在個體将小我融入社會大我、大家關愛小家、個體奉獻社會、社會保護個體中,實現個體價值同社會價值的深度契合。
自我價值是人的價值重要内容。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是有層次性的,首先要滿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等可稱之為缺陷需求的基本層次需求;當基本需求滿足之後,會去滿足可稱之為增長需求的自我價值實現的高層次需求。自我價值實現往往表現為一個人通過勞動實踐、能力運用來追求物質及精神生活的充裕,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得到社會認可。顯然,自我價值的實現離不開勞動創造、潛能發揮與社會融入,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個體必須将自我融入社會,小我融入大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可能脫離社會關系而獨立存在,任何孤芳自賞的個人隻會使自身囿于黯淡無光的狹小天地。
隻有将個人融入社會才能實現自我價值。個人在價值取向中需要保持“小我”姿态,樹立“大我”情懷。這或許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但往往呈現于瞬間的選擇。需要注意的是,事物發展中似乎是瞬間偶然起了主導作用,但實際上往往是常态必然發揮着決定性作用。正如甘宇和羅永在面對生死考驗之際,不假思索的做出選擇,完全不計個人安危,這看似偶然,實則必然。若沒有對自身價值實現選擇的清醒認識,便不會有這一瞬間的大義選擇。正是有了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價值理念,才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關系和諧,人的全面發展得到充分展現。
在個人将自我價值實現融入社會價值實現的同時,社會“大家”也正向回應着個人“小家”。當甘宇失聯後,政府及社會各界迅速行動起來,冒着震後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帶來的風險,不抛棄不放棄,最終成功營救了他。在這個社會保護個體的過程中,人們基于對甘宇和羅永将個人價值融入社會價值的認同而做出了與他們那一瞬間曾經完全相同的選擇。社會和諧的關鍵是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當每個個體以熱忱擁抱社會融入社會、社會以溫暖懷抱個體護佑個體成為自覺自主選擇的常态時,小我同大我的雙向良性互動則必然形成,團結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良好社會發展格局必定呈現。
曆史上從來沒有所謂抽象的個體人存在,隻有具體的社會人存在。社會人是兼具個體性和社會性的統一體,是作為“小我”以及“大我”中的“小我”而存在。“小我”的成長以“大我”的護佑為前提,“大我”的強大以“小我”的發展為基礎。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新征程中,“大我”與“小我”以及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必将在自我價值實現與社會價值認同、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人民生活幸福與民族偉大複興的主旋律中綻放出絢麗之花。
稿源:荊楚網 http://focus.cnhubei.com/dhgd/p/15136366.html
作者:劉浩然(77779193永利官网研究生)
指導老師:梁偉軍(77779193永利官网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