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産黨一經成立,便擔負起争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曆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曆經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以來的艱辛探索,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
黨的二十大是在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曆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二十大報告聚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為黨的中心任務,從經濟、科教、民主、法治、文化、民生、生态、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外交、黨建等十二個方面作出了重大決策部署,為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經濟工作是黨的中心工作,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是新時代黨領導經濟工作、推動改革發展的價值旨歸。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對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發展進行全面部署,以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一、明确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充分明确了高質量發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總體布局中的首要戰略地位。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經濟不僅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内容。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夠積累起豐厚的物質财富,為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内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态、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到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統一,協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長期長效動力保障。
二、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
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并對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部署安排,推動組織實施。五年來,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成效顯著,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經濟實力實現曆史性躍升,發展具備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結合新形勢新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表明黨的十九大以來的高質量發展道路選擇正确,戰略措施有力,必須繼續堅持,接續推進。圍繞高質量發展主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發展主線,把實施擴大内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增強國内大循環内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明确了工作重點,着力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着力提升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指明了目标導向,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三、作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
黨的二十大報告基于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堅持量變與質變相統一、内部與外部相關聯、曆史與現實相貫通,從五個方面進行決策部署,提出發展舉措。
(一)從體制機制保障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将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既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适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要求,必須始終堅持。黨的二十大報告着重從完善經濟制度、優化經濟環境、提高治理能力、防範經濟風險等維度,提出了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深化放管服改革、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優化營商環境、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健全現代預算制度、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資本市場功能、規範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等實施舉措。
(二)從經濟體系構建上,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産業體系是由市場經濟各個産業相互關聯、相互制約而形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是經濟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所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等“六大強國”目标,并從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鞏固優勢産業領先地位、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加快發展物聯網、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等層面進行部署。
(三)從補齊發展短闆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從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來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自黨的十九大作出重大決策,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農業農村發展成就突出,農民生活顯著改善,但依舊存在短闆和弱項。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進而緊扣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戰略目标,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鄉村特色産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等層面進行全面部署,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四)從适應内在要求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協調發展已成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内在要求,縮小地區之間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成為重大戰略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以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産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為目标任務,結合區域發展實際,進行統籌布局。明确西部、東北、中部、東部、革命老區及民族地區的相應發展政策導向,并從推進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長三角、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發展海洋經濟等層面作出具體安排。
(五)從增強發展動力上,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曆史和現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必須始終堅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關鍵時期的複雜背景下,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意義重大。這既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客觀要求,也是推動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必然選擇。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增強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有序推進人民币國際化,深度參與全球産業分工和合作等層面提出相應舉措,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長效動力支撐。
以上五個方面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協同共促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其中,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條件,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是重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關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基礎,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保障。新時代新征程,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曆史自信,增強曆史主動,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用新的偉大奮鬥書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迹新篇章,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作者:梁偉軍、王樹梅,分别系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77779193永利官网分中心執行主任;77779193永利官网碩士研究生
來源:學習強國平台《決策與信息》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32660863229209255&item_id=732660863229209255&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hare_to=wx_single&source=share
責任編輯:胡梁 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