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國家富強、民族複興和人民幸福不僅需要堅實的物質支撐,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化力量指引。要圍繞“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做”的邏輯思路,全面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豐富内涵,重要意義和實施路徑,努力推動實現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準确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豐富内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不斷滿足人民群衆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堅實的物質富裕促進精神富有。物質富裕是精神富有的基礎所在。“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當基本生存生活得到保障之後,人們才能夠追求更高級的發展和享受資料消費。同時,精神生活具有相對獨立性并對物質生活産生反作用,兩者發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對人的實踐活動可以産生積極深刻的影響。共同富裕不僅是高樓鱗次栉比、街道車水馬龍、商品琳琅滿目,更是在物質财富充分湧流的基礎上人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才能充分發揮,個性得到滿足。
以崇高的理想信念築牢精神追求。“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在價值多元、思想開放、文化包容的現代世界中,一些錯誤思潮甚嚣塵上。少數年輕群體中出現了“佛系”“擺爛”等心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擺脫低級趣味,真正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胸懷,實現“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豁達,“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的樂觀,“風雨不動安如山,賴有砥柱立中流”的堅定。
以豐富的文化供給滿足精神需求。“快餐時代”的生産生活節奏,創作者們關注更多的是經濟效益,導緻文化市場良莠不齊,堪稱精品的文藝作品乏善可陳,人民群衆出現審美疲勞。生産決定消費,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使高質量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充分湧流,增加社會精神文化财富,不斷滿足人民群衆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深刻領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意義
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事關黨長期執政基礎的政治問題,更是滿足億萬百姓美好生活需求的社會民生問題。
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物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能硬”。從追跑、并跑到領跑,我國已經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夠極大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價值認同感,抵禦錯誤思想侵蝕,構築起意識形态安全屏障。能夠改變以往少數人富裕而多數人貧窮的狀态,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化,縮小城鄉區域文化差距,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展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現代化不僅是生産方式的現代化,更是思想觀念的現代化。我國的現代化道路,追求的是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态文明協調發展,對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追求體現着人類文明形态未來發展的前進方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價值引領、思想保障和精神動力。
滿足了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在消滅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由于不同地區、行業以及群體内部之間還存在一定發展差距,在收入消費、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别,因而人的主觀感受會随之受到較大影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将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彌合相對貧困所帶來的剝奪感受,增加人民群衆的幸福感、獲得感、滿意感。
科學謀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施路徑
促進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對其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有清醒的認識,必須腳踏實地、久久為功。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要旗幟鮮明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指導文化實踐。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從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史中汲取前進力量。要善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傳播的方式方法,幫助人們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築共同的精神家園。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積極弘揚以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講好革命故事,厚植愛國情懷,赓續紅色血脈。發揮榜樣模範作用,營造全社會崇德向善氛圍,促進人們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提升個人品德。
促進文化事業繁榮,推動文化産業發展。發展公共文化事業要以政府為主導,鼓勵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完善各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文化入鄉進村、進社區活動,提升居民對文化娛樂活動的可及性。積極支持企業和個體推動文化産業發展,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方針。鼓勵文藝創作貼近群衆、貼近生活、貼近時代,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提高文藝作品的精神高度、思想溫度、文化深度和藝術程度,将有溫度、有思想、有情懷的文藝精品呈現給觀衆,共同将精神生活領域的“蛋糕”做大做精。
積極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湖北實踐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是中國共産黨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标。目前,湖北全省已共同步入全面小康的行列,但在物質充裕的基礎上決不能出現精神上的貧瘠荒漠。要立足省情民情,積極采取實際行動,打造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湖北樣闆。
夯實脫貧攻堅成果,化解相對貧困的精神困境。要充分調動低收入群體的生産生活積極性,改變自我認知偏差,注重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堅持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避免落入政策“養懶漢”和“福利主義”的陷阱,為增收緻富注入更多的權利、機會和能力保障。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均衡化發展。堅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全省發展布局,在資源配置上向民族地區、林區以及農村地區傾斜。積極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藝術長廊、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設施建設步伐。建設要避免千篇一律,不能隻追求規模大小,更要注重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保存優秀傳統文化習俗。
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摒棄不合時宜的思想糟粕,堅決整治天價彩禮、厚葬薄養、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深入開展科學文化知識的宣傳普及,使先進思想理念深入人心,以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促使社會風氣煥然一新。
要提升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省。充分挖掘荊楚大地上的傳統風俗、曆史典故、革命精神、紅色事迹等優質資源,講好荊楚文化故事。強化科技賦能文化産業,将數字化、信息化技術融入文化生産、分配、交換和消費等各環節領域,打造文化創新發展的湖北高地,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物質富裕和精神富有,是衡量共同富裕質量的兩條重要标準。過去,我們創造出了經濟快遞發展的人間奇迹;未來,我們也一定能夠書寫出精神文化輝煌的嶄新篇章。推動廣大人民群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新的時代考卷,必須繼續發揚曆史主動精神、踐行初心使命,交出一份經得起曆史和人民檢驗的優異答卷。
稿源:荊楚網 http://m.cnhubei.com/dhgd/p/15144504.html
作者:宋雨(77779193永利官网碩士研究生)
指導老師:郭琰(77779193永利官网副教授)
責編: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