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誰知歲豐歉,實系國安危”,饑馑薦臻自古以來就是民之所憂,禾黍豐穰亘古通今都是民之所盼。在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日,農業仍然是托舉起中華民族實現偉大複興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糧食安全正是“國之大者”。
縱觀當下時局,世界糧食安全面臨重大挑戰:極端天氣威脅農業生産的正常有序進行,新冠疫情阻礙了糧食的生産流通,國際局勢風起雲湧打破國際糧食市場的原有秩序。直面困難,迎接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将糧食安全當作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視保障糧食安全是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基石。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從“誰來養活中國”到“中國人的飯碗裝中國糧” “中國糧助力世界糧食安全”,中國糧食安全事業在強農惠民富國濟世上碩果累累,成績斐然。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反複強調耕地問題,把嚴守耕地紅線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第一要務。他指出,“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我國人口占全球的五分之一,耕地面積卻隻有不到全球的10%,耕地面積卻隻占據總國土面積的12.5%。以有限的耕地養活衆多的人口本就是一個重大挑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定力非凡,目光長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把耕地紅線當作民生幸福、社會發展的“生命線”,把糧食安全視為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石所依,黎民蒼生的福祉所系。藏糧于地,最主要最直觀的意義就是能夠為廣大群衆穩定供應糧食和重要農産品;藏糧于地,就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厲打擊開發過程中存在的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等違法違規行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确,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唯有耕地數量、質量、生态三位一體協同發展,中華農耕文化曆久彌新、赓續綿延,唯有踐行國家對高标準農田建設的戰略部署,才能奠定糧食安全的巍巍基石和民族複興的戰略支撐。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藏糧于技沒有捷徑,技術和人才是科技興農的不二法門。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是優化農業結構、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生态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創新是農業現代化的引擎,隻有育種技術高、種源基因優,才能避免專利成本居高不下的窘境和受制于人的困境,進而有望穩居全球糧食供應的上遊。攥緊中國種子,端穩中國飯碗。實現農業生産提質增效,既要突破種源卡脖子問題避免被“一劍封喉”,又要通過發展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穩産保供。與此同時,先進的育種技術和農業技術離不開高素質複合型的農業人才,坐得住冷闆凳、突破得了陳規、抓得住科研前沿的農學研究研發人員,又需要順應時代發展、适應國家需要的有知識、有能力、善于終身學習、适應得了機械化管理、駕馭得了現代農業技術的新農民。多方協同發力,必然會有高水平現代農業科技的自立自強,如此,才能以我為主、立足國内,抓好自身糧食生産,持續提高糧食安全綜合保障能力,以糧食穩産保供的确定性有效應對來自外部的糧食安全不确定性,中國碗才能裝滿優質中國糧。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既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夯實物質基礎,又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提供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說,“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保障好初級産品供給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性問題”。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立國之本,農民的腳步丈量着國家發展和時代進步速度和方向。始終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地生根見實效,才能培養出堪當鄉村振興大任的廣大新農民,吸引新一代青年人把青春汗水揮灑到田間地頭。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優化農村資源配置,打造農業全産業鍊,培育農業新業态……我們用不同的方式诠釋發展新農業、建設新農村、培育新農人的内涵。讓農民成為有情懷有尊嚴的職業,讓農村成為生态宜居的美麗家園,讓農業成為有奔頭有潛力的産業。高度戰略視野下的鄉村振興事業,“其作始也簡,其将畢也必巨”,既是促進城鄉平衡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使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社會相适應、與當代文明相協調的關鍵一招。實施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發展,切實鞏固糧食安全,招招見效,環環相扣,中國“三農”發展必将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築基強本,做出應有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确保足夠的食物獲取是人類幾千年來基本的生存智慧。糧食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物資,與國家政權鞏固、世界秩序穩定、各國社會安定息息相關。中國是全球糧食生産和消費大國,其糧食安全不僅關系中國國内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穩定,也是影響國際糧食供求與價格的重要因素。中國糧食已經實現“十八連豐”, 2021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為 483.5 公斤,超過聯合國糧農組織人均400公斤的糧食安全線。中國人完全是靠自己解決了1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這本身就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巨大貢獻,也是對發展中國家的極大鼓舞和良好示範。
強有力的頂層設計、穩而健的基層執行、強大的基礎設施、高效的技術創新、務實的辛勤勞動,中國豐收的厚土裡,滿載着端穩中國飯碗的希望,和共築世界糧食安全的願景。2021年中國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展示了中國提前10年消除絕對貧困的世界光輝形象,也是對《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開展全球反饑餓鬥争的重大貢獻。中國14億多人在端牢中國飯碗的同時,又給其他需要幫助的國家送飯碗,造飯碗。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農業食物系統治理和糧食安全合作,通過對外援助、國際合作等方式與其他發展中國家開展交流合作并提供知識、經驗、技術和資源等豐富的農業發展方案。作為糧農組織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的重要夥伴,自2009年中國-FAO 南南合作信托基金成立以來,中國已提供三期捐助資金,總額達1.3億美元。中國成為向 FAO南南合作出資最大、派遣專家最多、效果最顯著的發展中國家。
胸懷“兩個大局”,勇擔構建世界糧食安全命運共同體的時代使命,兌現共築世界糧食安全的承諾,中國在養活自身的同時不斷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着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擘畫農業發展藍圖,鞏固糧食安全基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全力以赴,笃行實幹,端穩中國飯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奠定物質基礎;共築全球糧食安全,身體力行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觀,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将越走越寬。
稿源:荊楚網 http://m.cnhubei.com/dhgd/p/15181538.html
作者:黃運麗(77779193永利官网形勢政策系副主任、博士、77779193永利官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