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新聞眼

【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農網】弘揚耕讀文化 培育鄉村和美“三風”

來源: 編輯:王秋實 發布時間:2023年03月26日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無容置疑,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不能隻盯着經濟發展,還必須重視農民思想道德教育,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教家風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鄉村是我國文明的發源地,厚植着農耕文化和鄉土文明。耕讀文化建立在我國農業社會基礎上,倡導一邊耕作生産滿足生存需要和一邊讀書學習提高自身修養,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為我國主流文化,并衍生出啟慧開智、教化萬民、規範倫理和培育人才等功能。它既是一種流傳千年的優良傳統,又是一種充滿智慧的傳家理念,也是一種備受認可的生活方式,值得我們挖掘、傳承、創造和發展。

傳承耕讀傳統,為文明鄉風培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我國自古以農立國,重視教化,人們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邊耕邊讀的優良傳統,同時也形成了諸多風俗習慣。其中大部分是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的良俗,亦不可避免形成了少部分含有文化糟粕的不良風俗。建設文明鄉風,一方面要堅持傳承和發展富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的良俗,另一方面也要堅決抵制和摒棄含有文化糟粕的不良風俗。在耕讀傳統影響下,我們形成了“崇文重教”“朝耕暮讀”和“晴耕雨讀”等優良風俗傳統。挖掘和傳承耕讀傳統,讓農民養成在完成勞動生産之外能夠自主讀書學習,主動了解科學知識和國家政策,積極掌握先進生産方式和生産技能的好習慣,營造力耕不欺、勤讀不辍的好風氣,提高村民對先進知識和國家政策的接受程度,更有利于開展鄉村科普、政策宣傳和移風易俗。因此,傳承勤勞肯幹、勤學苦讀的耕讀傳統對于提升村民科學素養、培育文明鄉風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

踐行耕讀理念,為良好家風塑形。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耕讀成為我國古代傳統家庭的一種理想生活狀态和傳家理念,民間産生大量諸如“讀而廢耕,饑寒交至;耕而廢讀,禮儀遂亡”“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等家訓。耕讀傳家的本質是一種希望後代能夠以耕立命、以讀立德,既學做人、又學謀生,向上向善、成才成賢的家庭教育和優良家風。家風連着民風,民風連着鄉風,鄉風連着國風,家風正,則民風淳,進而鄉風文明、國風泱泱。弘揚耕讀傳家風尚,加強農村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讓家家戶戶都認識到讀書學習的重要性,争做書香家庭,同時彌補鄉村教育相對落後和農村家庭對青少年身心發展關注度低的不足。弘揚“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耕讀傳家風尚,能夠從思想上助力解決農村扶智問題,從行動上助力解決農村青少年辍學困境,對培育農村良好家風,發揮家教育人功效,加強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具有模範引領作用。

倡導耕讀精神,為淳樸民風鑄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古人認為耕作可以事稼穑、豐五谷,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以立高德。人在邊耕邊讀的生活中,可以自覺養成孝悌為本、克勤克儉、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等高尚品徳。除此之外,耕讀生活以村社為地理空間,以宗法氏族為單元結構,以儒家倫理為核心,通過“耕”來滿足以宗族為基本構成的人群共同體的生存所需; 通過“讀”來實現以儒家倫理為内容的“禮制”,具有維護鄉土性社會秩序的功能。在農村推廣耕讀生活,一方面讓村民在邊耕邊讀的過程中感悟耕讀生活所蘊含的高尚情操,另一方面讓村民在耕讀生活的熏陶下自覺提升道德素養,是解決當下社會存在好逸惡勞、飽食終日等不良風氣的新理路。在此基礎上,耕讀生活讓村民更加懂情理、明事理,講道理,規範倫理價值,激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制定和遵循科學合規合理的村規民約,提升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對培育淳樸民風具有凝心鑄魂作用。

和美鄉村要有完善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硬件”,更需要優秀的鄉風文明等“軟件”。隻有擁有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鄉村,才能宜居宜業。弘揚耕讀文化不實為培育鄉村和美“三風”的應有之義、應然之策和必然之舉。

作者:77779193永利官网 王甯 程華東

來源:中國農網 https://www.farmer.com.cn/2023/03/26/99924913.html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