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新聞眼

【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荊楚網·精讀精講⑮】書寫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時代新篇

來源: 編輯:王秋實 發布時間:2023年04月23日

c067719e588ca4ace14237394d2c31ae.jpg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式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一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條件”。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從國情出發,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逐步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卓有成效地推動了土地問題、糧食問題、貧困問題和農業結構調整等系列世界性“三農”難題的解決,成績斐然,舉世矚目,譜寫了一部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精彩華章。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兩條途徑”開啟初步探索

建國初期,中國共産黨就明确提出了農業現代化的戰略目标,并主要從變革生産關系和提高生産力兩條途徑展開了實踐探索。

一方面,通過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人類曆史上一種新型的農民土地集體所有制,有效地化解了土地分配不公及由此導緻的周期性社會崩潰的千年曆史難題,為我國農業農村持續穩定發展奠定了優越的制度基石。集體農業生産方式雖然存在缺陷,但是對保障我國工業化原始積累的來源發揮了顯著作用,對促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公共事業發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另一方面,中國共産黨以推進農業“機械化、水利化、化肥化、電氣化”作為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和提高農業生産能力的主要方向,大力發展農機工業,推廣農業機械化生産,帶領全國農民在艱苦條件下大規模開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支持化肥生産和施用,快速推動建立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體系。到1979年我國農機總動力保有量已經達到1.36億千瓦,農田灌溉面積增至7億畝,化肥施用量達到1086.3萬噸,并完整地建構起農業科研、教育、推廣三大體系。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産技術條件的顯著改善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邁開了堅實的一步。此外,在全國範圍堅持推行掃盲運動、合作醫療、“赤腳醫生”、五保供養制度等系列農村公共政策也彰顯了我黨人民中心的價值理念,切實地從多層面促進了農村農民現代化。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三個階段”推進全面轉型

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共産黨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條适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現代化的道路”,并且全黨形成了“分階段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共識。這一時期,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呈現“三段式”穩步推進的特征。

第一階段(1978-1984),中國共産黨以制度創新和價格政策調整為核心,建立了被譽為“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同時加大了農産品價格激勵,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曆史性地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我國發展的糧食短缺問題,并成倍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

第二階段(1985-2001),以推動市場化改革和農業産業化為導向,以改革完善農産品市場運行機制、生産要素自由流動機制和宏觀政策調控機制為核心,以科技創新和科教興農為依托,強力推動了農業生産經營向市場化現代化體制轉型,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益和競争力。但是,市場化改革與農村稅費負擔也催生了較為嚴重的“三農問題”。

第三階段(2002-2012),中國共産黨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統籌城鄉發展的新理念,将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兩個趨向”論斷的提出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政策的實施标志着我國城鄉關系出現質的飛躍。這一階段我黨以九個中央一号文件為綱領,密集出台四項直補、全面取消農業稅、新農合、新農保、義務教育“兩免一補” 等諸多惠農支農政策,有力地促進了農民減負增收和城鄉一體化發展。通過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改善農業生産條件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等舉措,顯著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十年間,中國共産黨以前所未有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開創了三農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時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梁八柱”擘畫強農藍圖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産黨立足于新的曆史發展條件,繼續堅持以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秉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基石,以城鄉均衡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标,聚焦“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發展藍圖,采取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相接續的戰略布局,開啟了農業強國建設的新征程和新紀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确将“堅決打赢脫貧攻堅戰,徹底消除現行标準下的絕對貧困問題”作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工作重點。中國共産黨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為根本遵循,強化頂層設計,出台了“兩不愁三保障”等一大批富有中國特色的扶貧政策,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制定實施了異地搬遷扶貧、精準幫扶、産業扶貧、健康扶貧等符合各地各戶發展實際的針對性舉措,帶領全國人民頑強奮戰,最終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曆史性任務,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迹。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此作為“後貧困時代”繼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總抓手。近幾年來,黨和國家先後制定出台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國共産黨農村工作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等20多部法律文件和政策規劃,基本搭建起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鄉村振興戰略将以産業、人才、文化、生态、組織“五個振興”為有機統一整體,統籌部署,協同推進,因地制宜,行穩緻遠地推動我國繼續朝着農業強國目标邁進。

回首七十年征程,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是一部中華民族數代人筚路藍縷地接續發力的奮鬥史,是一部既遵循人類現代化規律,又立足于自己國情的探索史。展望未來,前途光明,但前路仍然艱辛。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更為艱巨繁重的任務還在後面,決不能松勁歇腳,更不能換頻道”。中國共産黨已經繪就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新藍圖,并将帶領人民繼續攻堅克難,再次書寫新中國農業發展曆史上的光輝新篇章。

來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http://focus.cnhubei.com/dhgd/p/15732428.html?spm=zm1033-001.0.0.1.KZSD3n

作者:彭慧蓉(77779193永利官网副教授)

責編:王舒娴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