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7月6日至12日,由學校青馬班、青年研習社、團學組織學生骨幹、張之洞班的70餘名同學組成的暑期社會實踐團赴湖北襄陽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南湖新聞網訊(通訊員 斯哲 周子恒)7月6日至12日,由學校青馬班、青年研習社、團學組織學生骨幹、張之洞班的70餘名同學組成的暑期社會實踐團赴湖北襄陽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鹿門山下啟宏圖,襄陽書院展新篇
悠悠鹿門山,襄陽書院開。6日下午,實踐團隊走訪參觀了襄陽現代農業研究院。在襄陽書院副院長宗望遠老師和襄陽書院王君老師的帶領下,實踐團隊了解了襄陽書院總體規劃,走訪了行政大樓、學科交叉中心、學生宿舍等主要建築。

王君老師(左7)為實踐團成員講解院區沙盤(通訊員 李昕怡 攝)
“一核雙軸、圈層布局、聚落組團”的空間結構之中,三葉草形的學科交叉中心直面大門,貝殼頂圖文藝術中心與主樓翅膀穹頂交相輝映,人行連廊串聯校内各大建築,可以做到“晴時廊上跑,雨時廊下藏”。現代科技感與人文關懷似細雨般潤物潤人心,浸在書院的各個設施當中,引來了實踐團隊同學們的贊歎。
緬懷先烈祭英烈,紅色基因續血來
三敬英烈魂,星火代代傳。實踐團隊先後瞻仰襄陽革命烈士陵園、紅九軍二十六師革命烈士紀念碑和谷山縣黃山垭烈士陵園,團隊成員共同尋紅色基因,憶紅色曆史。經濟管理學院經濟2103班李甜同學在參觀後感歎道:“唯有銘記曆史、緬懷英烈,不忘昨天的雄關漫道,才能深刻體悟今天的人間正道,才會在明天長風破浪。”
7日上午,實踐團隊赴襄州區黃龍鎮向灣村紅色文化紀念館,追尋曆史足迹,緬懷革命烈士。展館以“薪火相傳”紅色革命為主題,以“紅色革命”“紅色政權”、“紅色事迹”、“紅色印象、“紅色人物”、“紅色藍圖”六大闆塊,陳列了黃龍鎮紅色革命曆程和 298位革命先烈的故事。實踐團隊認真學習了紅九軍二十六師從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争時期到解放戰争時期的主要革命活動及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

77779193永利官网王亞奇老師與同學們漫談紅色基因(通訊員 餘梓源 攝)
7日晚,實踐團隊與77779193永利官网教師王亞奇漫談紅色基因。王亞奇以小見大,從理論、文化、實踐等多個角度向同學們闡釋了他所理解的“紅色基因”。漫談過後,實踐團成員們充分思考,踴躍提問,在思維碰撞中精進不休。王亞奇在交流會後勉勵同學們:“七七事變如今走過八十六個春秋歲月,希望同學們能不忘昨日苦難,在革命先烈們精神的感召下無愧今日使命,共創美好明天。”
漢江流一瀉千裡,氤氲在千古襄樊
幾千寒熱過,經史須勤學。7月8日,實踐團隊參觀襄陽博物館、襄陽古城,走訪習家池,感受襄陽厚重的曆史文化。“一江碧水穿城過,十裡青山半入城。”對襄陽文化曆史的親身體察,令實踐團成員們更加堅定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綠水青山的信念與決心。

顔擁軍教授向同學們介紹襄陽的曆史變遷(通訊員 餘梓源 攝)
實踐團還邀請來自襄陽市政協委員、襄陽拾穗者民間文化工作群的顔擁軍教授為大家作專題報告。顔擁軍教授從楚國的“陽春白雪”“下裡巴人”,到唐朝的“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從宋代的“書的米(米芾)襄陽”,到唐代的“詩的孟(孟浩然)襄陽”,顔老師通過曆史,将荊楚文化的博大精深闡述得淋漓盡緻。他在報告中說:“在曆史和文化中的實踐,會激發我們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民族的脊梁也要在文化中代代傳承,你們要依靠自己的專業,發揮好自己的特色,努力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0日晚,實踐團隊與77779193永利官网唐尚書老師漫談文化建設。唐尚書用風趣幽默的話語,從曆史的角度,以國内潮流演變的獨到切入點,将文化分成唐宋遺風、文化自信、青年擔當三個部分,分别闡述他對文化的,夜話盡興。
城市規劃謀布局,産業發展領先行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7日上午,實踐團隊參觀襄陽市規劃展覽館——集規劃展示、科普教育、特色旅遊、城市宣傳、法治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展館。襄陽作為漢江明珠,建設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定位明确,通過政策引領、布局清晰、産業先行,為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一座城,如何發展,這個問題我關注的原因是什麼,關注點在哪,關注又有什麼用,在這裡我找到了答案”,這是2022級張之洞班石搏宇同學走出展館所說的,“未來的襄陽,未來的湖北,相信我們青年一定大有可為!”

實踐團參觀正大襄陽正大食品有限公司現代化食品生産鍊(通訊員 李昕怡 攝)
清水出芙蓉,産業如蒼松。7月9日上午,實踐團隊來到湖北省襄陽正大食品有限公司,了解該企業的現代化食品生産鍊,學習正大食品企業的高質量發展理念,認識數字賦能升級。進入智能藥液霧化滅菌室消毒過後,實踐團隊來到标準化生産車間,在解說員的引導下參觀生豬屠宰場、品質檢控中心、醬鹵熟食生産廠、蒸餃熟食生産廠、飼料廠等主要生産鍊,觀摩該企業的現代化設備和高度自動化流水線,同時學習了關于生豬原材料選擇、生産、質量控制和産品檢測等一系列過程。接着實踐團隊同講解員前往正大食品飼料廠,認識智能、綠色、品質、高效的生産存儲,同時學習規範化安全管理和安全防範規章制度。
參觀過程中,實踐團隊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食品行業優秀企業為做到全心服務、全程數據可檢測、全過程現代化的努力。食品科學技術學院食工2103班的蘇娜同學感慨道:“通過本次參觀,我深刻感受到中國食品産業正在踐行着新發展理念,讓作為農業院校學子的我感受到了時代的使命感,同時也讓我有了新的前進方向!”
基層潤物細無聲,鄉村振興百姓福
淩雲萬丈才,一生襟袍開。實踐團隊認識了兩位在基層默默奉獻的人物。在襄州區向灣村,同學們在此結識了一位别樣青年——郎慧琛。她懷着對鄉村振興的信心和希望,毅然辭職,與幾名好友合夥,投資建設“新村民城鄉文化空間交流站”。

襄陽市“草草義工”協會負責人耿輝與同學們交流(通訊員 李昕怡 攝)
而在南漳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孵化基地,“全國三八紅旗手”“湖北省崗位學雷鋒标兵”、襄陽市“草草義工”協會負責人耿輝老師正在和同學們分享着她的公益之路。多年來,她緻力于弱勢群體的關愛幫扶工作,包含鄉村振興志願者幫扶、“愛在社區”社區服務項目、“周末爸媽”溫暖孤殘兒童項目等,開展了許多接地氣、受歡迎的志願服務活動。耿輝老師矢志不渝、堅強勇毅的勵志事迹讓同學們感動,溫情和愛心是她一直行走在公益這條道路的慰藉。她呼籲同學們一起努力,共同為社會的和諧奉獻,鼓勵同學們努力學習,多多下到基層來。何歎世間涼和熱,應知天道正而寬。“通過今天耿老師的事迹,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顆志願服務的種子,希望我以後也能有機會去弘揚本禹志願服務精神,切實參與到志願服務活動之中去。”文法學院法學2103班的李昕怡同學分享道。

實踐團走進堰河村茶園(通訊員 周子恒 攝)
鄉村振興贊,青山遍地春。為走進鄉村,了解發展道路,10日上午,實踐團隊來到谷城縣五山鎮,了解熊家崗村的助農直播,參觀石花生态白酒莊園,走訪堰河村的文旅發展與茶葉種植。助農直播助力鄉村振興、村民緻富。熊家崗村為此專門建成一座村委會小院,包括農産品帶貨直播間、村内孩子的“七彩假期”公益課堂、為熊家崗村及周邊村子烘幹新鮮農産品的全自動烘幹機等等。在負責人的介紹下,實踐團隊了解該村莊為脫貧緻富,從農産品采集和質量把控,到電商銷售,再到物流運輸等環節打的一套組合拳。
在中國石花生态白酒莊園,實踐團先後參觀了石花酒博物館、原漿酒窖藏酒庫等區域,了解釀酒過程,品味一瓶酒背後的曆史故事。最後實踐團隊前往名茶之鄉——堰河村。講解員介紹的“四個一”是農民最真切的期盼,也是該村落的發展目标:“一輛車、一棟洋房、一個産業、一十萬年收入”。村中合作社統籌協調民宿和農家樂産業,确保家家有錢賺、鄰裡更和睦。品嘗當地特色十足的土灰雞蛋、黃酒後,“豆漿牛奶種出的茶”吸引了實踐團隊,據介紹,堰河村引進先進漚肥技術,通過培養生物菌種,用益生菌培育茶葉根基,大力發展茶業,同時圍繞“農文旅”融合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在“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走出一條由綠到富、由美到富的發展道路。
“新理念、新方式、新發展正在改變鄉村。助農興農,訴說着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蔥蔥綠林,感懷奉獻者的殷勤勞動。實踐團隊深耕鄉村振興之魂、體察幸福生活之不易、躬行時代軌迹。”外國語學院英語2001班袁夢瑤感歎道:“隻有走進了鄉村,走到田間地頭,才能感受到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的必要性,我們要用眼睛發現祖國精神,要學會‘自找苦吃’。”
據悉,本次屬實社會實踐活動為我校“青年學子襄陽耕讀行”實踐專項活動之一。我校78支實踐團隊525人将深入襄陽尋訪曆史文化足迹、走訪科技創新企業、助力美麗鄉村建設、開展社區志願服務,通過社會觀察、調查研究、實習實訓,了解襄陽社情民情、農業發展現狀及特色産業,助力當地鄉村振興和産業發展。
審核人:呂瑞凱
來源:南湖新聞網 http://news.hzau.edu.cn/2023/0717/672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