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作用,關鍵看重視不重視、适應不适應、做得好不好。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鬥志。作為農業院校思政課教師,要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講清楚蘊含其中的學理、道理、哲理、情理,務求講深、講透、講活,還要講出“農味”,講出真理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實踐的力量。
講好“農味”思政課,要做到“四個把握”
把握“關鍵課程”的重大意義。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曆史時期,我們黨對思政課建設都作出過重要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先後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思政課教師座談會,對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具體要求。
把握思政課教師的“關鍵作用”。我們要重點把握好對思政課教師的要求,充分調動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榮譽感、責任感。一是講信仰。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的信念,讓信仰在教師心中紮下根,讓信仰在學生心中開花結果。二是講人格。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思政課教師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赢得學生。三是講情懷,思政課教師要有家國情懷、傳道情懷、仁愛情懷,用情懷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四是講視野,思政課教師要具備知識、國際、曆史視野。
把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标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推動内涵式發展,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吸引力。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相統一”,即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統一。
把握“大思政課”的本質要義。“大思政課”理念,是在如何進一步辦好思政課的要求下提出的。“大思政課”的本質要義在于思政課的形态更新、思政課堂的延伸拓展。一是堅持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二是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三是善用“大思政課”,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思政課教學與現實結合起來。
講好“農味”思政課,要種好“三塊田”
農業院校加強思政課建設,要堅守本分,精心種好“三塊田”:一是堅守培根鑄魂本分,種好“責任田”。“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堅持“知、情、意、行”相統一,銳意改革、全面創優,在政治引導、學理闡釋、價值塑造上下功夫,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善用“大思政課”,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切實提高思政課的理論性、思想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二是堅守立德樹人本分,種好“種子田”。“以馬為夢、以夢為馬”,引導教師踐行“六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四有”好老師,在引導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上下功夫,引導學生向英雄學習、向前輩學習、向榜樣學習,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争做堪當民族複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三是堅守啟智潤心本分,種好“示範田”。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思想追求,聚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創新性、前沿性、針對性上下功夫,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做好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研學、宣講和傳播。
講好“農味”思政課,要實現“四個融通”
内容融通:推進耕讀特色思政教育一體化。基于“五育融通”理念,開展耕讀特色思政教育一體化實踐,實現思政教育與思政課教學有機融合、内容融通。學校以“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為理念,堅持耕讀辦學傳統,面向現代農業發展、生态文明建設,将耕讀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探索“三融合”(通專融合、産教融合、知行融合)耕讀教育模式。秉持“大思政觀”和“五育融通”理念,以“讀”緻“知”、以“耕”促“行”,促進耕讀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思政教育與思政課教學有機融合,推進耕讀特色思政教育一體化,實現家國情懷、“三農”情懷涵育與專業素養教育融通,培養富有知農愛農情懷、強農興農本領的新型農林人才。
價值融通: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一體化。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開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一體化研究與實踐,實現同向同行、價值融通。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秉持“大課程觀”和“三全育人”理念,将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與“三農”實踐有機結合,“同心”鑄魂,“同力”夯基,“同向”激勵,“同行”緻遠,通過理論講授、情境體驗、實踐鍛煉等,形成育人合力。建立教學研究工作坊,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突出課程育人;建設師生融合交流平台,建設高質量耕讀場域,發揮場域浸潤、感染、熏陶作用,突出情境育人;建立思政課教師擔任一線思政工作制度和協同機制,實現理念、目标、内容、平台、人員、制度融合,突出協同育人。
資源融通:推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一體化。基于“大思政課”理念,開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一體化研究與實踐,實現聯動協同、資源融通。秉持“大思政課”理念,開門辦思政課,思政小課堂對接紅色大講堂、鄉村振興大課堂、“三農”大舞台,開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一體化研究與實踐,實現課堂内外、校地校企、線上線下等聯動協同、資源融通。充分利用“首義之城”“英雄城市”“農耕文明”等教育資源,“理論熱點面對面”“百馬宣講行動”“鄉村振興荊楚行”等平台,“請進來”“走出去”,“三農”實踐案例融入教學,“三農”兼職教師走進課堂,開展“耕讀路上”社會實踐、“耕讀同行”産業實踐、“耕讀中國”志願服務,引導學生深入“三農”一線,突出實踐育人。
發展融通:推進城鄉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基于服務鄉村振興理念,開展城鄉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研究與實踐,實現共建共享、發展融通。從融合城鄉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視角,以教育内容學理銜接、教育形式學情銜接、教育功能協同銜接為基本内涵,以政策、技術與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方式,建設集教育實踐、人才培養、創新研究為一體的城鄉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改革示範校。堅持城鄉二元主體聯動、大中小學三學段貫通,完善課程研發、教學研讨、師資培養、實踐研學、城鄉發展等方面機制,共建共享價值共同體、教學共同體、成長共同體、實踐共同體、發展共同體等“五大共同體”。
(程華東 作者為77779193永利官网黨委書記、教授)
來源:人民網 http://hb.people.com.cn/n2/2023/0831/c406123-40552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