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是黨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湖南省益陽高新區依托“一個人”(周立波)、“一本書”(《山鄉巨變》)、“一泓文化”(立波文化),圍繞文學做文化、做産業、做景區,文化賦能、文旅融合,寫下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山鄉巨變》”,打造出文化振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益陽樣闆”,提交了鄉村振興創新實踐的“益陽答卷”,給我們以有益啟示。
啟示之一
底層邏輯:科學定位 守正創新
鄉村振興,為何振興?何為振興?這是基于底層邏輯的考量,首先要把握好鄉村振興的意義和目标。概而言之,鄉村振興,從“國之大者”計,就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從“民之所盼”計,就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農民富裕幸福,農村和諧秀美,民之所需,行之所至。帶領人民群衆創造幸福美好生活,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标。鄉村振興要答好民生關切題,托穩群衆幸福夢,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由表及裡、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
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中,科學定位、确立目标十分關鍵。在目标定位上,要堅守人民至上這一根本立場,做足調查研究這一基本功,做好頂層設計這篇大文章。對于這個命題,益陽高新區交出了自己的答卷。益陽高新區立足自我認知、自我定位、問計于民,找到立波文化這一“底層密碼”,以清溪村為“标本”,探索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的“清溪樣本”,以文鑄魂、以文興業、以文聚才、以文促建、以文強基,依托“底層密碼”,編寫自己的“産業代碼”“創新代碼”和“幸福代碼”,不斷擦亮“文學清溪、文旅清溪、文明清溪”名片,讓特色文化成為鄉村發展的重要引擎,以文化振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續寫出新時代“山鄉巨變”的精彩華章。找到鄉村發展的“底層密碼”,就能找到鄉村振興的“密鑰”,就能激活創新發展的内在動力和巨大潛力。益陽高新區沒有将産業振興作為引領清溪村鄉村振興的第一選項,而是挖掘文化這一“底層密碼”,創新性探索以文化振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這就啟示我們:鄉村振興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科學定位、守正創新,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科學确立目标,以理念創新為先導優化路徑選擇。
啟示之二
價值旨歸:以人為本 以文化人
鄉村振興,為誰振興?靠誰振興?這是基于價值旨歸的拷問,核心在于把握好鄉村振興的主體和客體關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鄉村振興是黨心民心鑄就的,點亮萬千鄉村,奏響“強農、美村、富民”大合唱。鄉村的産業、人才、文化、生态、組織“五大振興”,人才、組織是主體,産業、文化、生态是客體。鄉村振興,關鍵在于激活主體活力,發揮鄉村的特有功能,激活鄉村的獨有價值,重點是鞏固好農業基礎、守護好青山綠水、傳承好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中,為了誰、依靠誰,這是首要問題。在鄉村振興主體和客體關系把握上,要旨在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終堅持群衆主體,始終維護群衆利益,始終站穩群衆立場;要務在于激發基層和群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統籌政府、社會、群衆多元力量和資源。益陽高新區以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體現了這一價值旨歸。我們可以看到,立波文化定為清溪村“底層密碼”的過程、清溪村的改名曆程,都是堅持走黨的群衆路線、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的結果。以立波文化引領清溪村的鄉村振興,正由于問需于群衆、問計于群衆,更能引發共情、産生共鳴、形成共識。清溪村“提質改造”工程,讓村民看到希望和“錢”景;清溪梨園“試驗田”,讓産業産品“可看、可品、可玩、可聽”……清溪成為清溪村的地理名稱、文化标簽和精神符号。益陽高新區以文化賦能産業化虛為實、化魂為形,構築清溪鄉村振興的文化矩陣、産業矩陣、旅遊矩陣和品牌矩陣。這就啟示我們:鄉村振興要以人為本,圍繞人的現代化實現美好生活,堅持群衆的主體性,尊重群衆首創精神,發揮群衆主觀能動性,善于察民情、聚民心、集民智、強民主、惠民生;要以文化人,善于以文化等要素賦能,激活鄉村的特有功能,激發鄉村振興的動能。
啟示之三
實踐路向:融合發展 系統推進
鄉村振興,以何振興?如何振興?這是基于實踐路向的思考,重點要把握好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和方法。黨的二十大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戰略。“三個第一”“三個戰略”無疑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支撐、動力來源和出路所在。推進鄉村振興,要抓強基層組織這個“戰鬥堡壘”,抓住産業振興這個“重中之重”,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這個“底線任務”,抓實增加農民收入這個“中心任務”,點亮鄉村希望的田野,譜寫鄉村和美的篇章。
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中,選擇什麼路徑、采用什麼方法,決定着成敗。在鄉村振興路徑和方法選擇上:一是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利器在科技,關鍵靠改革,要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深化農村改革;二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健全“五級書記抓”體制機制,實施人才“四鄉工程”,夯實組織和人才保障。
益陽高新區在科技興鄉村、人才興鄉村、改革興鄉村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益陽高新區依托院士科研團隊,依靠現代科技力量建設特色智慧農業,探索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全産業鍊條鄉村振興新模式,打造清溪村及周邊區域鄉村振興樣闆區、現代農業改革示範區、産業融合發展先行區;以“引智工程”為牽引,吸引一批批大學畢業生、能人、農民工和企業家到鄉、回鄉、返鄉、入鄉,紮根希望的田野,抒寫“山鄉巨變”新故事;實施“鄉村特色文化融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行動計劃,完善村民自治機制,構建了“四位一體”運營模式。益陽高新區聚焦科技、人才、創新核心要素,創新文化引領鄉村振興體制機制,着力打造鄉村振興标志地、三産融合示範地。這就啟示我們:鄉村振興要系統推進、統籌發展,堅持系統觀點,用好科技這一關鍵“利器”、夯實人才這一核心支撐、依靠創新這一根本動力,合力推動鄉村産業、文化、生态融合發展,共同締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作者程華東,系77779193永利官网黨委書記、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共湖北省委宣講團成員、武漢市委宣講團成員)
來源:中國高新區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