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晚,溫暖舒适的三教B202座無虛席,“綠色中國”思政公選課如期而至。校長李召虎教授以“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為題,與同學們暢談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來自水産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的本科生參加交流學習。
課程伊始,李召虎以 “水稻上山”的農業新圖景為例,向同學們介紹了2023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和全國糧食總産量永利,啟發同學們思考耕地保護對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進而引出本次課的主題——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他從糧食安全與“藏糧于地”、耕地利用現狀與耕地保護突出問題、長江流域綠色發展、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藏糧于地”的華農貢獻等五個方面闡述了耕地保護“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
“既要藏糧于地,也要藏糧于技。”首先,李召虎界定了“藏糧”和“于地”的内涵,進而明晰了“藏糧于地”中“糧”和“地”二者之間的關系。“糧食安全的内涵又是什麼呢?”李召虎提出問題,并與同學們熱烈讨論。李召虎講到,随着人類文明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糧食安全内涵也在不斷演化,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從“數量”向“質量”發生轉變,糧食安全的研究維度也逐漸由可供應、可獲得向可利用性、可持續性和穩定性等轉變。

(李召虎校長與同學們暢談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
電子屏幕上,三張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糧票、布票和肉票的照片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李召虎以此為切入點,從滿足十四億人口糧食需要、提高農民的收入與消費能力、應對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生态環境問題等三個方面分析了我國糧食安全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他結合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在三個不同時段對我國糧食安全發表的不同看法,強調中國在保障糧食安全上不斷取得新成就,進而論證糧食安全所具有的重要政治意義。李召虎表示,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約占世界20%的人口,這是一個奇迹,意味着我國在維護全球糧食安全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通過引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李召虎從全球視角闡明了中國碗要裝中國糧,必須立足國内保障糧食安全。李召虎指出,盡管糧食安全如此重要,但我國糧食安全仍面臨着耕地數量不足、化肥過量使用、土壤質量下降、水資源短缺、環境壓力、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影響等突出難題。
以《土地管理法》為例,李召虎剖析了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國情及土地利用的基本特點。他指出,我國山河壯美、地大物博,但也面臨着人多地少的現實矛盾,與此同時,土地資源還存在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耕地補償和耕地非糧化等突出問題。談及長江經濟帶的綠色轉型發展,李召虎分析了長江流域綠色發展的現狀及其存在的短闆,他表示可利用科學技術,如低碳稻作技術、“水稻+”複合種養體系如“雙水雙綠”等,改變農業生産方式,引領農業消費轉型,進而推動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
“加強土地資源管理,要以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作為保障。”通過分析自1986年以來我國從中央到地方土地管理的制度演進曆程,李召虎指出,當前,盡管我國有着十分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但仍需要在用途管制、基本農田保護、占補平衡與總量平衡、土地整治與高标準基本農田建設、耕地保護責任目标考核、耕地保護補償機制、耕地保護監管機制、耕地質量“三位一體”管護、設施農業與農業設施用地保障、輪作休耕與健康産能、耕地合理利用與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耕地保護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等方面進一步完善。

(李召虎校長與同學們互動)
通過分享陳華癸、李學垣、王運華、韓桐魁、陸紅生等我校耕地保護相關研究奠基者的故事,介紹我校在改造中低産田提高産能、修複污染耕地提升土壤生态功能等方面取得的突出科技成果,李召虎向同學們介紹了“藏糧于地”的華農貢獻,并勉勵大家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

(“綠色中國”課程師生合影)
最後,李召虎與同學們就“‘藏糧于技’如何突破‘藏糧于地’的根本制約”這一問題進行探讨。來自智慧農業2204班的軒慶博同學認為,通過運用無土栽培技術與合成生物學的方法,可以增加糧食産量和提高糧食質量,這是人類“藏糧于技”的進步,也指引着我們如何以農業科研賦能鄉村振興,投身建設農業強國。李召虎對此表示肯定,并指出在規模化生産糧食的同時也要提升精耕細作能力,還可通過減少浪費、立體種植和工廠化生産等方法解決保障糧食安全所面臨的耕地面積制約問題。
據悉,《綠色中國》已被認定為2023年度湖北省線下一流本科課程。該課程綜合運用啟發式、探讨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科學研判與人文關懷相統一、系統講授與誘思導學相結合、國情分析與全球比較相對話、國家戰略與校本案例相對接,激發起師生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強烈情懷,自覺擔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神聖使命,為我們用好“大思政課”、上好思政大課、育好時代新人提供了重要啟迪。
課後,生工2101黃家曦同學與校長交流了自己對于耕地保護的所思所悟。他表示,校長分析問題視野廣闊、思想深刻。作為一名農業高校的學子,要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投身“三農”一線,在鄉村振興的大舞台上建功立業。
文字:楊小斐
審核:梁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