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新聞眼

【荊楚網】竹編非遺走進77779193永利官网《中國農業文明史》課堂

來源: 編輯:邱澤媛 發布時間:2024年04月18日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趙玲麗) “老師,這個篾片怎麼編,才能讓竹球輪廓顯得更圓潤?”“六角眼編法多用于什麼竹編器物上面呀?”在4月15日77779193永利官网《中國農業文明史》課堂上,任課教師黃運麗和同學們沉浸在熱火朝天的竹編制作體驗中。學生黃偉傑充當“授課”老師,他把農耕文明、非遺文化與興趣特長相結合,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堂以“感受經緯交錯之美 赓續非遺文化榮光”為主題的竹編實踐課。

從人類定居生活後為存放剩餘食物而制作竹編用品,到王朝更疊中竹編技法的日漸豐富多樣,黃偉傑帶領同學們學習了竹編幾千年以來的神秘起源與波折曆史,并教授同學們動手實操、制作竹編,“首先拿起四根白色的篾條平行放在桌上……”教室氣氛活躍了起來,同學間互相請教,黃運麗老師邊分發竹篾材料,邊耐心鼓勵指導。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徐禾同學今天學習了兩種竹編方法,開心不已,“人生又多了一次新的體驗。以前隻是看到過竹編成品,并沒特别關注其中暗藏的農耕精華與藝術奧妙。希望以後可以有更多的非遺實踐課。”生命科學專業的趙玲麗則認為,竹編體驗進課堂,讓農史課更加生動活潑,拉近了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親身領略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油然而生,傳承弘揚中國非遺文化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倍增。授課“小老師”黃偉傑同學談到,本次實踐課讓自己體會到從非遺文化傳承者到傳播者的身份轉換,在傳統手工藝生存空間日漸被擠占的當下,此次活動更能喚起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

黃運麗老師總結道,“竹編技藝,起源于農耕,诠釋着勞作,承載着中國文化濃厚的曆史底蘊。竹編不僅是工藝裝飾品,更是生産生活工具,兼具審美情趣和實用價值,體現了中國農耕文明天人合一的造物觀,飽含着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這正是非遺文化匠心獨具的精湛技藝生生不息的傳承秘密。”

這堂實踐教學活動把非遺的多元與生動,美育的神奇與靈動和農耕文明的厚重與榮光有機融合在一起,堅定了新時代大學生傳承農耕文明、榮農興農的信心與底氣。

相關鍊接:http://news.hzau.edu.cn/2024/0419/69481.shtml  竹編非遺走進《中國農業文明史》課堂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