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新聞眼

【青馬之星】姜子嶽:逐光之旅,永不停歇

來源: 編輯:王秋實 發布時間:2024年12月11日

“青春是一場盛大的旅行,要以夢想之光昂揚奮鬥激情,以信念之光引領前行航路,以毅力之光促進全面發展,以奉獻之光點亮‘研’途風景。”2022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的姜子嶽,用這句話诠釋他在永利的青春成長之路,并用其描繪自己的學習科研生活。

追逐夢想之光:踔厲奮發,笃行緻遠

姜子嶽與永利的故事,始于本科時候的馬原課堂。彼時,尚在經管院的他,被王晶老師對于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和傳播面的深入講解深深吸引,由此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産生了濃厚興趣。

對于每一個跨專業的同學而言,研究生初期的課程無疑是很有挑戰性的,姜子嶽表示那段時光是累且快樂的,同時也是收獲滿滿的一段時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涉及面廣、相關學派人物衆多,為了查閱資料,彌補專業知識的不足,他每天往返于圖書館與研究室,學習新軟件制作思維導圖,閱讀20餘本專業書籍并做詳盡記錄。成績均分90.27,200餘份作業與思維導圖,32場學術報告,數萬字紙質和電子版閱讀筆記,陪伴着他将一片荒地孕育成綠洲。

姜子嶽整理的部分筆記

僅僅在課程學習取得成果是不夠的,初入學院,師兄師姐和老師們提到,永利研究生需要具備“聽、說、讀、寫”四項能力,針對“寫”這項能力,導師彭文剛建議姜子嶽盡早開始理論評論文章和小論文的寫作,以練筆促科研。本以為隻要開始動筆,就能有成果産出的他,在文章寫作一開始便遇到了攔路虎。他回憶道:“理論評論要求極強的理論功底和思考深度,不是一直圍繞着表面現象兜圈子,而當時的我缺乏的便是對某個理論的深入思考。”盡管遇到了投稿不順的挫折,但好在他是個樂天派,“既然開始行動了,就一定會比停留在原地更接近目标。”

在荊楚網發表的1篇理論評論

通過不懈努力,姜子嶽通過大量閱讀資料與寫作,以獨作身份在荊楚網發表《以青春奮鬥之勢,赴文化強國之約》《肩負使命擔當,做新時代奮發有為青年》《打造消費新體驗新業态,凝聚經濟增長“主動力”》3篇理論評論文章,并獲評“第九屆全國大學生網評大賽二等獎”“第十屆全國大學生網評大賽優秀獎”兩項省級榮譽獎項。回首來時路,崎岖坎坷的小路,已然變為鮮花盛開的康莊大道。

追尋信仰之光:初心如磐,志存高遠

隻有不斷靠近信仰之光,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溫暖和力量。心中有信仰,腳下才有力量,作為一名研究生黨員,姜子嶽時刻牢記自身使命與擔當,多次參與申請與策劃紅色研學以及下鄉村社會實踐活動。

去金寨,姜子嶽與實踐團隊的同學們沿着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迹,深入探尋金寨革命曆史文化、美好鄉村建設、産業振興發展,先後開展“領學紅色精神,感悟奮進力量”的主題黨團日、研究生宣講團進基層送理論以及鄉村振興和綠色發展的調研探訪等一系列活動。

姜子嶽與實踐團隊在大灣村調研

赴井岡,姜子嶽與研學團隊的夥伴們一起重走紅軍路,體驗紅軍情。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學習參觀,在革命烈士陵園參與祭奠,在教育基地制作草鞋,在紅軍醫院舊址觀摩一件件文物史料,他深入了解井岡山精神的内涵,也進一步感悟紅色力量,堅定理想信念。

姜子嶽和隊員與紅軍後代交流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獲得的精神養分也要再次回到實踐進行檢驗。作為校研究生宣講團團長,姜子嶽入選清華大學“立言計劃”,成為高校講師一員,參與全國高校青年聯學聯講,面向校内外30餘個支部宣講22次,覆蓋人數1000餘人。從一開始的拿起麥克風有點害羞腼腆,到後來面對各類聽衆侃侃而談,他最感謝的還是當初那個有着強烈好奇心與探索欲、願意嘗試新事物的自己。

姜子嶽參與錄制的精品課程“學習二十大,奮進新征程”主題微黨課,入選為洪山區優質黨課并進行展播。同時,他組織帶領永利研究生“精讀精講”宣講團的同學們進行近100場宣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入行。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每次宣講結尾提到的“在無比廣闊的舞台上施展才幹,在無比光明的前景中追逐夢想”。

姜子嶽在植物科學技術學院進行理論宣講

堅守毅力之光:厚積薄發,全面發展

熱愛點燃開始的火花,而毅力鑄就永恒的光芒。在全面發展的成長路途中,需要持續的毅力。每晚的創業樓,姜子嶽所在的502研究室,經常最後一個将燈熄滅——有時候,他在整理講座筆記,有時候,他是在為第二天的活動策劃做準備。用他自己的話說,“如果沒有大量時間成本的投入,就沒有今天全面的能力提升。”

研一擔任學院研究生會執行主席,姜子嶽總是事無巨細地關注到每一個細節。在統籌并協助學院進行大型會議會務工作時,他與同學仔細确認過程中的細節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并做下記錄。在日常工作與新聞攝影記錄時,他發現同學們存在新聞攝影不娴熟、拍不好的問題,于是他查閱大量新聞攝影圖,用示範帶動大家攝影技能提升。他對于工作細節的關注一直延續,在研二任校研究生會主席團成員期間也是如此。部分學生工作者對外聯絡工作出現不暢,他找到原因并組織開展工作技能分享會,以老帶新,并定期開展讀書分享會,規範學習制度。

在校研究生會内部開展讀書分享會

談到姜子嶽,同門張梓欣由衷感慨,誇他為“全能戰士”,“他仿佛無所不能,對每件事都充滿熱情。即使他手頭有很多事情,他一直将集體利益、集體榮譽放在第一位,遇到集體需要會挺身而出”。協助老師策劃多次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圍讀會等活動,在學院需要時數次前往襄陽進行助教工作,他積極配合老師完成各項任務的同時,也在全方位發展自己。

和許多同學一樣,學習、科研、學生工作相交織的緊湊節奏也時常讓姜子嶽感到疲憊。在閑暇時間,他會通過攝影來愉悅和放松自己,“定格花兒開放與蜜蜂耕耘,記錄朝霞瞬間和湖畔星空,攝影能夠讓浮躁的心緒沉澱下來,去發現生活中細微的美好,這已經成為我的一種愛好”。

姜子嶽的攝影作品

姜子嶽堅信理論聯系到實際才能實現價值,他積極參加“導航杯”“馬研杯”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研習大賽等專業相關比賽,将專業知識融入“互聯網+”等創新創業賽事中,入圍《首屆“雀巢杯”學生創新競賽》全國決賽,獲得“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銅獎等榮譽。

除了書桌與鏡頭前的穩重,姜子嶽也有馳騁賽場時活力四射的一面,他帶領研究室和專業同學深度參與各類校園活動,運動會的男子4*100m接力、“獅子山杯”“新生杯”籃球賽都有他和同學們的身影。

姜子嶽與同學們一起參加“獅子山杯”籃球賽

散發奉獻之光:照亮他人,溫暖世界

“真正的快樂來自于對生活的熱愛,而對生活的熱愛來自于無私的奉獻。”在學習和學生工作之餘,姜子嶽也常投身于志願服務和公益事業中。他在疫情防控、樓道志願者服務、寒假附校體驗營等志願服務活動中充分發揮自我價值,志願服務時長累計100餘小時,多次獲評“優秀志願者”。

“師兄還沒畢業的時候,曾對我們說,要把大愛傳承下去”,姜子嶽将這句話貫穿于平時行動中,他提到了一段對他而言十分特殊并難忘的回憶。去年剛入冬的時候,在山區支教的同學給他發來這樣幾張照片,一些平均年齡還沒有他一半大的小孩子,手卻因為冬日的奔波變得滄桑,身上保暖的棉衣也充滿了歲月的褶皺。支教同學說學校偶爾有自來水但沒有純淨水,教室有空調但電費有限,孩子們在冬天喝不上純淨水,也吹不了暖風。

支教地的小孩子和他們粗糙的手

雖然沒有支教經曆,但姜子嶽的心已被深深地觸動到。于是在學院的支持下,他帶領研究室同學組隊,報名獅山歡樂節美食區項目。項目中标後,姜子嶽對成員進行分工,認真琢磨項目每一個細節。當日,團隊成員們在美食區的攤位上,熱情地售賣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糖葫蘆。次日,團隊将售賣所得收入1200元,捐贈到貴州山區的支教地。支教團隊長用這筆善款為孩子們買了純淨水、充了電費……看到孩子們臉上綻放的笑容,姜子嶽和團隊成員的心中也充滿了無比的喜悅。從沐光而行到照亮他人,這也是“研”途生活中一份跨越時間和距離的大愛傳遞。

孩子們喝上了純淨水,教室在冬日開了暖風

因為心之所向,所以逐光前行。國家獎學金,3項主要學生幹部經曆,校優秀學生幹部标兵,連續兩年綜合測評年級第1,連續兩年獲評校優秀研究生幹部、校三好研究生、校百優運動健将……這些隻是他逐光之旅中的一些注腳。“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會堅持奮鬥,持續探索,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讓自己不留遺憾。”

未來,姜子嶽發光的身影将永不停歇,相信他将繼續探索,成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不斷攀登新高峰的永利學子。

文字:劉錦怡

圖片:受訪者供圖

審核:吳 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