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以來,黨的創新理論不斷豐富發展,迫切需要加強大衆化通俗化工作,不斷架好黨的創新理論通向人民大衆的橋梁,從而使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轉化為改造世界的強大力量。近些年,湖北省社科界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講話精神,在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大衆化通俗化上做了一些積極探索和實踐。
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大衆化通俗化的有益探索
湖北省在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大衆化通俗化過程中,突出多元主體齊發力,着力搭建黨的創新理論與基層群衆“雙向奔赴”的橋梁,努力打通黨的創新理論宣傳普及的“最後一公裡”。
加強隊伍建設,推動多元主體協同發力。推動讓懂理論的人講活理論,關鍵在人才,基礎在隊伍建設。一是整合多方人才隊伍,變單兵出擊為“集團作戰”。統籌推進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協同聯動”的理論宣講與社科普及人才隊伍體系,探索形成上下結合、分層分類、廣泛覆蓋的大宣講、大普及格局。橫向上,充分調動“五路大軍”,構建以“兩團多隊”為主體的常态化隊伍;縱向上,推動省市縣三級聯動,因地制宜做好基層人才隊伍培育。目前,逐步形成人數規模大、地區覆蓋全、滲透基層深的宣傳普及“集團軍”作戰優勢。二是發揮社科專家作用,促科研隊伍為“宣講名家”。發揮湖北社科大省、教育大省、人才大省優勢,引導省内專家學者深入基層開展“面對面”理論宣講與社科普及,将一批社科專家鍛造為理論宣講、社科普及的行家裡手。自2020年起,持續開展社科工作者“回鄉宣講志願服務”活動,組織省内專家學者利用寒暑假、周末返鄉時間,深入街頭巷尾、村口家門、田間地頭,開展小規模、近距離、互動式宣講,通過“小宣講”闡釋“大理論”、促進“大學習”。三是用好地方人才資源,納基層骨幹為“百姓名嘴”。打造多層次的“民間宣講團”,一大批鄉村“五老”、鄉賢能人、宣講志願者成為群衆身邊的“百姓名嘴”。先後發掘、培養一批基層理論宣講與社科普及“民間達人”,開展群衆家門口的點單式宣講與本地化普及服務。此外,在全省推廣“社科飛燕”社科普及行動,廣納社區工作人員和網格員加入社科普及隊伍,基層力量得以廣泛調動。
順應網絡時代傳播趨勢,打造多元渠道媒介載體平台。适應網絡傳播發展新趨勢,探索有利于大衆化通俗化傳播的多元渠道、媒介載體、内容形式、傳播手段,在主動求變中展現擔當作為。一是推動資源整合,打造“線上線下”宣傳宣講矩陣。“線下”側重于社科普及基地建設與運行機制創新,省市縣級社科普及基地已達400多家,社科普及工作有了更多有力抓手。同時,協調統籌高校、研究機構、社科組織、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書店以及論壇、講壇等各類社科陣地,加強聯系合作,推進上下貫通,有效推動理論宣講與社科普及工作資源下沉、重心下移。“線上”着重加強新媒體傳播矩陣建設,以數字技術賦能社科普及,聯合打造“是這個理”“大學之道”“文安荊楚”等一批“網紅級”融媒體平台和欄目,搶占短視頻社科普及新陣地,支持市州社科聯運行新媒體賬号、制作發布具有當地特色的理論宣講與社科普及作品。線上線下共同發力,雲宣講、雲直播多平台矩陣聯動,有效推動全天候、立體化、多維度社科普及,不斷彰顯影響力。二是順應新媒體發展環境,注重推送“長短結合”視頻節目。積極适應輿論生态、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的深刻變化,專業制作的“長視頻”欄目旨在充分挖掘、深入講好時代典型人物、故事,深度剖析案例背後的思想偉力。如以講故事的方式打造的大型系列理論普及欄目“是這個理”,通過推動社科專家深入實踐一線,對話有血有肉、可敬可愛的平凡人物,講述凝聚民心、激蕩人心的先進事迹,梳理破解難題、賦能發展的經驗做法,展現新時代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的實踐成果,從百姓故事中道出中國之治“大道理”。為把理論大餐更好送到群衆掌上指尖,全力打造“文安荊楚”“文安小微”“晶晶樂道”等短視頻社科普及平台,推出“文安尋蹤”“文安說理”“文安鄉風”等8個系列200多期短視頻。三是找準城鄉間傳播差異,傳播途徑融彙傳統現代。針對農村地域廣、老年農民群體仍主要通過廣播電視途徑獲取信息等傳播特點,用好“土辦法”、升級“廣播站”,依托28萬支農村智能大喇叭,聚焦重要時間節點與重大理論熱點問題,制作推出百餘期專題音頻節目,直達農村地區宣傳宣講“最後一百米”的末梢陣地。此外,探索“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村村講村村響”宣傳模式,通過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藝術形式開展宣講活動。
聚焦人民群衆現實需求,開展通俗易懂的宣傳普及活動。堅持以群衆易于接受的形式和便于參與的載體,傳播黨的創新理論,讓群衆真正聽得進、記得住、用得上,更好滿足群衆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一是有效轉換表達方式,以“大衆話”踐行大衆化。在語言風格上,着力做好通俗化轉換、故事化表達,以鮮活故事、生動案例、實踐成就激發群衆情感共鳴、思想共振。在表達方式上,将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轉化為大衆話語、方言土語,讓宣講沾泥土、冒熱氣、接地氣。二是充分對接群衆需求,以真下沉破解真問題。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衆,聚焦資源下沉、陣地下沉、隊伍下沉,努力從理論聯系實際的角度予以闡釋說理。77779193永利官网普及基地長期組織社科理論工作者與農業技術專家一同到田間地頭、進農家開展“綜合式宣講”,在傳播黨的好思想、好政策的同時,将農業生産的最新技術、科學理念一并帶到群衆身邊,實現了黨的創新理論宣講、社科知識普及、自然科學普及工作合而為一,實現工作效益最大化。三是持續打造社科普及品牌,以大宣傳營造大氛圍。持續打造“荊楚社科講壇”品牌,為高校、機關、企業、社區等單位提供點單式、分衆式宣傳宣講服務。紮實做好黨的創新理論普及讀物高水平編輯、高效益使用,相繼資助出版了《當代中國精神》《築夢荊州》《家福之道》等社科普及讀物。這些黨的創新理論普及讀物密切結合實際,圖文并茂,既有較強的思想性、理論性,又兼備通俗性、可讀性,為滿足人民群衆精神文化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
深入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大衆化通俗化的對策建議
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大衆化通俗化,需要準确把握黨的創新理論大衆化通俗化的工作要求,堅持問題導向,以更高水平彰顯黨的創新理論的引領力、傳播力、感召力、生命力,不斷增進群衆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把黨的創新理論轉化成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偉大社會實踐和強大物質力量。
加快社會科學立法和制定規劃步伐。目前,湖北推動社會科學立法有了一定基礎,需要加大力度深入推進,争取更有力的支持,加快推進社會科學立法,并結合實際制定湖北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五年規劃,用立法和規劃規範全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明确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普及的責任主體、工作機制、評價原則、主要方法、系統支撐,為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大衆化通俗化提供保障。
加快建設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和場館。持續開展普及基地創建工作,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統籌布局,走實申報程序,嚴格審核把關,确保創建工作科學規範;嚴格執行普及基地考評資助機制,實行動态調整機制;逐步推動普及基地分批分類實現面向社會公衆開放;探索采用VR、AR等現代科技方式,推動部分社科普及基地展館資源實現虛拟化、網絡化,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讓地方社科普及事業“火起來”。結合湖北省工作實際,開辟專業化社會科學普及場所,打造高标準社科理論普及專業場館,推動湖北省社會科學公園建設工作。
加快打造有影響力的社科普及平台。注重傳統載體與網絡載體相結合,省級層面進一步提升《是這個理》《大學之道》《文安荊楚》等品牌影響力,發揮好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大衆化通俗化主陣地作用。高标準辦好湖北社會科學普及宣傳周,推動省市縣社科聯、高校社科聯、專家學者、基層社科志願者形成多方聯動,豐富黨的創新理論大衆化通俗化的形式和内容。
加快激活社科普及資源。将社科聯基層組織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積極争取省級相關部門、高校和市州及縣市區的支持,全面推進縣市區和高校社科聯建設,依托本地社科基地、文化場所、地方文化名人、“網絡大V”等開展網絡社科普及創新實踐,擴大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大衆化通俗化的覆蓋面和實際效果。加快建立新形勢下黨的創新理論互聯網傳播普及機制,通過組織召開研讨會、發布專項研究課題等形式,推動有關領域專家學者、從業人員開展深入交流合作,充分探讨網絡新媒體傳播條件下社科普及工作發展應對舉措,努力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社科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加快建立完善社科普及機制。堅持研究與闡釋并重,通過設置省級社科基金“社科普及專項”課題等形式,充分調動專家學者、科研人員參與到宣傳普及中來,推動學術研究優勢力量向宣傳普及優勢力量轉化,更好發揮專家學者教育引領帶動群衆的作用。加強“社科普及+”工作機制創新,結合黨和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省域發展目标與重點任務,将社科普及工作與深入調查研究、改進基層工作、自然科學普及等工作緊密結合,推動形成省市和高校常态化、定期性工作交流機制,因地制宜推廣好各地各單位探索的典型經驗和成功做法。
(湖北省社科聯)
來源:湖北日報 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401/03/content_258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