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社會服務

永利教師赴省科技館開展“國際愛鳥日”環保科普宣講

來源: 編輯:王秋實 發布時間:2024年04月10日

每年4月1日是“國際愛鳥日”。今年4月1日至7日,是湖北省42屆“愛鳥周”,活動主題為“完善保護體系,護佑候鳥遷飛”。3月29日下午,我院張利華老師應湖北省科技館影視科普部邀請,結合科技館科普影片《北極荒原》,為光谷第二初級中學的二百多名師生,做了一場關于候鳥遷徙與濕地保護為主題的科普講座。講座講述了濕地保護對候鳥保護的重要意義,倡導增強鳥類栖息地保護和愛鳥護鳥意識,提升生态文明素養。

講座在法國優秀青少年電影《給你翅膀》優美的旋律和感人的故事中開始。第一個是關于電影《給我翅膀》原型法國氣象學家兼飛行員克裡斯蒂安·穆萊克的真實故事。他從1995年開始,在長達20年的時間中,為了讓候鳥們選擇更為安全的遷徙路線,多次駕駛超輕型飛機,帶領候鳥完成遷徙,稱之為“重建候鳥遷徙路線計劃”。他帶領天鵝、黑雁、白鶴等候鳥橫穿歐洲飛翔了成百上千次。他還将飛翔表演募集到的資金用于拯救瀕臨滅絕的野生鳥類。第二個是關于鄱陽湖白鶴保護區的故事。鄱陽湖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候鳥越冬栖息地,享有“世界濕地、候鳥王國”的美譽。白鶴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把白鶴列入了極度瀕危物種。全球僅存白鶴四千多隻,90%冬季遷徙到鄱陽湖過冬。在過去二十年間,全球白鶴的三條傳統遷徙通道,目前僅存鄱陽湖這條遷徙通道,因此鄱陽湖被西方鳥類學家們稱為 “第二長城”。2017年來,民間白鶴保護者周海燕自主籌資,建設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成為國内首個民間白鶴保護地,被中國綠發會授予“中華白鶴保護地”稱号,被中國野保協會命名為“全國野生動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現在鄱陽湖周圍多地政府也都積極緻力于白鶴保護區建設,建立喂食、安全、醫療等智慧保護體系,為白鶴創建良好的栖息地環境。第三個是關于武漢沉湖濕地保護的故事。沉湖濕地是當前武漢市唯一國際重要濕地,冬季越冬候鳥達10萬隻,濕地保護生态效果顯著。華農校友馮江在沉湖濕地多年生态建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如監測并建立鳥類數據、為農民申請生态補償、組織建立智慧濕地系統等工作。

接着,張利華老師給同學們介紹了“栖息地”的概念,闡述栖息地對于野生動物的重要性,以及保護栖息地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濕地是候鳥的栖息地,是它們的家園。濕地保護已成為高度重視的國際合作領域,守護候鳥遷飛通道需要全球攜手合作。《關于特别是作為水禽栖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1971年2月2日于拉姆薩爾簽訂,經1982年3月12日議定書修正,現有163個締約國。中國于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2022年11月,《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于在武漢召開。這是我國首次承辦《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大會達成《武漢宣言》《2025—2030年全球濕地保護戰略框架》等多項重要成果,聚焦濕地保護和修複在促進可持續發展以及應對全球環境挑戰方面的重要作用,明确加快推進濕地保護和修複行動,遏制濕地退化,加強各方在能力建設、技術和科學合作與交流方面的國際合作。會上商議全球協同守護候鳥遷飛通道,中國倡導建立“中國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網絡”。2022年6月,我國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10月發布《全國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指定64處國際重要濕地,認定29處國家重要濕地和1021處省級重要濕地,建設2200餘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和為數衆多的濕地保護小區,幾乎涵蓋候鳥遷飛通道上的所有關鍵節點。這些标志着我國濕地保護全面走上法治化軌道和生态治理新階段。得益于我國政府近年的大力保護,許多珍稀瀕危候鳥種群數量得以增長。如黑臉琵鹭從20世紀80年代的300隻,增加到現在的6000隻左右;20世紀90年代至今,黑頸鶴從5000餘隻增至1.5萬餘隻,東方白鹳從3000隻增至近1萬隻……這些物種正逐步擺脫瀕危狀态,為未來全球候鳥保護帶來希望。

在分享了飛越地球兩極的“遷徙之王”——北極燕鷗的故事以後,張利華老師介紹了影片《北極荒原》,講述了北極所面臨的溫室效應、石油公司擴張開采所帶來的生态環境破壞,冰層溶解危機,北極熊、馴鹿、雪雁等野生動物所面臨的栖息地被破壞帶來的生存危機,呼籲政府和企業、民間組織都要重視對野生動物栖息地的保護,保護瀕危生物物種。

最後,她倡議同學們平時注意培養日常自覺的環保行為,主動了解并宣傳濕地保護和野生動物保護知識,經常參與科普教育實踐活動,積極參與濕地保護和候鳥保護活動。她歡迎同學們前來我校博物館參觀,進行自然科普教育。她還介紹了我校環保社團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李茂良與羅騰達同學,作為野生動物愛好者主動參與編輯校本化自然教育圖書《獅山鱗介》的故事,并推薦綠色協會的觀鳥活動,鼓勵同學們平時培養觀鳥的愛好,成為自然觀察愛好者,親近自然、認識自然、熱愛自然。

在講座過程中的互動環節,光谷二初的同學們談到:因為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所以候鳥需要遷徙到适宜它們的地方去過冬。保護濕地可以防止那些盜獵者傷害鳥群,安心繁殖。濕地保護,對于候鳥保護,對自然對人類都有進步意義和生态環保意義。聽完講座,他們深切地認識到,濕地保護工作極其重要,我們需要共同守護候鳥的栖息環境,齊心協力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家園。

講座結束以後,光谷二初的德育老師主動和張利華老師進行了熱切的交流,認為這場講座非常有意義,内容深刻,生動活潑,所講故事真實感人,讓學生從國内外視野了解了關于濕地保護和候鳥保護的現狀,既為我國近年在生态保護和生态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和發展進步感到高興和自豪,也深深感到現實危機感和責任感,要主動關心野生動物栖息地保護和瀕危物種保護問題。關于華農博物館和華農優秀學子故事的介紹,深深激發了同學們對于自然科普的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欲,期待以後有機會多走進華農的大學校園,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科技館影視科普部領導對這次講座進行了高度肯定。張利華老師也認為這次館校合作科普教育形式,是踐行教育部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教育理念的一次勇敢嘗試,很感謝科技館影視科普部所給予的這次合作機會。

文字:鄭鵬、張利華

攝影:嚴玉書

審核:鄭鵬

湖北省科技館公衆号報道鍊接:https://mp.weixin.qq.com/s/HBQ3eWy5rc1G817ZuzkVrg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