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沒有農民的富裕,就沒有全體人民的富裕,就沒有共同富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
閱讀提要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
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重點。系統完備、結構合理、高質高效、競争力強的鄉村産業體系是農村居民就業創業、增産增收、改善生活、走向富裕的物質基礎。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不僅體現在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改善,更以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根本标志。
以産業興旺為共同富裕創造物質條件
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重點。系統完備、結構合理、高質高效、競争力強的鄉村産業體系是農村居民就業創業、增産增收、改善生活、走向富裕的物質基礎。
産業興旺重在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增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深化農業結構調整,豐富鄉村經濟業态。要深化農村體制機制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盤活農村資源,激發主體動力,推動産業發展和農民緻富。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守耕地紅線,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大規模推進高标準農田建設,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産業帶,穩定種糧農民補貼,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生産者補貼政策,确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種子庫建設,加強農業良種技術攻關,培育具有國際競争力的種業龍頭企業,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強化農業氣象服務。以此打牢糧食生産能力基礎,保障重要農産品供給安全。優化農業生産布局,建設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和特色農産品優勢區。
發展縣域經濟,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産業鍊,開發農業具有的産品供給、生态屏障、文化傳承、觀光休閑等多重功能,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遊、民宿經濟等優勢特色産業,延長産業鍊、提升價值鍊、完善利益鍊,把産業鍊主體留在縣城,讓農民更多分享産業增值收益。
以生态宜居為共同富裕提供發展環境
鄉村振興,生态宜居是關鍵。生态宜居重在建設,通過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優化生産生活生态空間,持續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要以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發展理念,強化鄉村建設的規劃引領,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科學編制縣域村莊布局規劃,優化布局鄉村生活空間。
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和鄉鎮服務農民功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穩步解決“垃圾圍村”和鄉村黑臭水體等突出環境問題,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深入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建設幹淨整潔有序的村莊公共環境,逐步使農村具備基本現代生活條件。
在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态補償機制、增加農業生态産品和服務供給、建立健全村莊公共環境長效運行管護機制等多元舉措的協同共促中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農民安居樂業,實現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機統一。
以鄉風文明為共同富裕構築精神家園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鄉風文明重在培育,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富口袋和富腦袋相結合,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構築農民群衆的精神家園。
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依托,全面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一體推進,不斷提升農民的公共精神、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激發振興鄉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敬畏自然、勤勞勇敢、守望相助等育人資源,有效保護鄉村曆史文化古迹、民間藝術,支持鄉村特色文化發展,發揮凝聚人心、教化群衆、淳化民風等積極作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支持反映新時代農村農民精神面貌的優秀文藝作品創作和展演,營造勤勞緻富、奮發上進、和諧共處的良好文化氛圍。
持續推進移風易俗行動,教育和引導農村居民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引導和鼓勵紅白理事會、村“兩委”等基層群衆性自治組織采取約束性強的可行措施,對婚喪陋習、天價彩禮、老無所養等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有效治理。
以治理有效為共同富裕打牢秩序保證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風貌既是鄉村發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農村基層工作的目标任務。治理有效重在協同,要建立健全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強化法律權威地位,以德治滋養法治、涵養自治,讓德治貫穿鄉村治理全過程。
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持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建立健全村級黨組織機構,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以及基層黨組織在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衆、推動改革發展方面的堅強戰鬥堡壘作用。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
牢固樹立依法治理理念,強化法律在維護農民權益、規範市場運行、農業支持保護、生态環境治理、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等方面的權威地位。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範,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立新時代鄉規民約、村莊公約等激勵約束機制,發揮道德教化作用。
以生活富裕為共同富裕夯實民生保障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不僅體現在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改善,更以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根本标志。要緊緊圍繞農村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建立健全以農民群衆美好生活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服務體系。
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推動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為生活富裕提供根本性制度保證。
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促進農民工多渠道、高質量就業,提高農民工勞動收入和社會保護水平。支持各類投資主體在鄉村興辦富有特色、環境友好、促進就業、帶動發展的中小型企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農村公路、供水、供氣、環保、電網、物流、信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開發适應“三農”特點的信息技術、産品、應用和服務,提高鄉村發展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做好農村社會救助兜底工作,保障社會底線公平。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強化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政策,促進農村居民身心健康。

作者:梁偉軍(作者系77779193永利官网院長、教授)
文章來源:《湖北日報》(2021年10月27日15版)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110/27/content_134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