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精讀精講

【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光明網】深刻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邏輯

來源: 編輯:王秋實 發布時間:2022年12月10日

作者:陳曉琳(77779193永利官网副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77779193永利官网分中心研究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是教育高地、科技高地、人才高地的融合體,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是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重要内容和途徑,是全面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先導和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徑,而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也必須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下展開。

在胸懷“兩個大局”中明确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戰略任務

新時代新征程賦予高等教育新的曆史使命和時代課題,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需要在把握“兩個大局”中展開,從高等學校的特殊職能出發,明确高等教育在黨的中心任務中的地位、使命和作用。

高等學校承擔着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重要職能,決定了其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地位和使命。其一,“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賦予高等教育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先手棋”位置,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要走好高等教育現代化先行的路,以教育、科技、人才現代化引領和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其二,“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體現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高校多元社會職能協同創新發展的新要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認識的新升華。高校需融合各方面職能和要素,深化改革,協同創新,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和新優勢。其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的高等教育需要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格局中把握主動權和話語權,以包容、多樣、開放的教育體系助力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重塑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與目标。

在中國式現代化範疇下把握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内涵特征

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具有世界一流、中國特色、後發内生型發展等内涵特征。這是由中國式現代化的内涵與本質和高等教育自身規律共同影響的。

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須體現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理念、體系、質量和水平。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要符合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共同願景,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2050年教育宣言等;中國高校的教育、科研和社會服務要在全球競争中持續保持高水平,成為全球高等教育願景、标準制定的主要貢獻者。

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首先,要契合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國情,走出一條在高等教育大國基礎上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道路;其次,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緊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具有崇高家國情懷和強烈使命擔當意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再次,堅持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色,中國古代大學有教無類、書院從遊、格物緻知、開放包容、知行合一等教育思想,同時要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特性。

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是後發内生型現代化。新中國成立70餘年來,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衆教育,再到邁向普及化教育的過程;中國從教育弱國到教育大國,再到整體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邁上了教育強國的征程。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變遷,是依靠中國自身的資源、自身的文化的變遷力量實現的躍升、發展,彰顯出強大的内生動力,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

實現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與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相契合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推進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講話精神,為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堅持優先發展,以人口規模巨大的高等教育現代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受人口規模巨大的影響,無論是高等教育适齡人口數量、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還是高等教育投入的GDP占比、人均高等教育經費,抑或是高校科研經費,中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都有巨大差距。要發揮高等教育在建設現代化國家中的引領和龍頭作用,必須加強經費、政策和制度投入,确保優先發展。

堅持均衡發展,以高等教育的普惠公平助力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消除絕對貧困之後,國家貧困治理重點從生存性貧困轉向發展性貧困,教育機會不均等和教育質量不平衡是影響個體發展能力的重要因素,群衆對公平享有高質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與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短缺且發展不均衡之間的矛盾更加凸顯。發展全納、公平、有質量的高等教育,提升國民的發展能力,使之在初次分配中實現自身的發展,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路徑。

堅持協同發展,在發揮好高等教育重要職能中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開宗明義指出,該法規制定目的是“為了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這就要求高校統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五方面資源和工作,形成協作體優勢。

堅持全面發展,以人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社會持續高質量發展。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和人均教育經費的增長并不必然轉換為經濟社會的增長,人的發展才是促進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因。人的發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馬克思早已論述了人的發展是一個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曆史過程。高等教育改革要促進人的高質量全面發展,增進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方能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堅持開放發展,以高水平開放的高等教育推進構建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落實“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需要發展好高水平開放的高等教育。高校是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和傳播的平台和窗口,其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切實增強中國學術、教育的國際話語權,建設“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途徑;也将為增進科技合作和協同創新,促進中國文化傳播和中外文化融合,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謀求更大貢獻的舞台發揮積極作用。


來源:光明網-學術頻道 https://share.gmw.cn/www/xueshu/2022-12/09/content_36223866.htm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