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郭蕾 通訊員 高玲 鄒景根 實習生 宋子怡 王璇)郁郁蔥蔥的田園風光、獨具特色的民宿小院、古風古韻的曆史景觀……走進鄖西縣沙溝村,一步一景,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呈現在面前,不少遊客前來觀光打卡。誰能想到,五年前這裡曾是一個交通不便、産業單一的貧困小山村呢?
如何發展蝶變?據鄖西縣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借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沙溝村積極踐行共同締造理念,盤活現有的鄉村資源,大力發展美麗鄉村。如今的沙溝煥然一新,産業興旺、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生态宜居,從過去的貧困村一躍成為全縣明星村,完成了從重點貧困村到省級示範村的嬗變。

塑造美麗鄉村之“形”,“田園”變“景園”
美麗鄉村怎麼建?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鄖西縣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前期先後召開院落會、小組會、場壩會300餘場次集思廣益聽民意的基礎上,引進全國新農村建設知名公益組織和設計團隊進行前瞻性規劃設計,确定了“農耕文旅·田園沙溝”建設定位,制定符合村情、民情、社情的鄉村建設發展規劃。
在建設過程中,為了把農村建設的更像農村留住鄉村記憶,沙溝村不搞大拆大建,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廣泛使用舊瓦、青磚、陶罐、石磨、石塊、樹樁、竹材等當地原材料,在保留村莊原有田園風貌和肌理布局基礎上,植入現代生活元素、生活方式、審美理念。最終,美化庭院158個,新修通村路18.5公裡,升級改造二級旅遊公路5.3公裡,建設生态河堤7公裡,灌溉堰渠3.5公裡。此外,因地制宜、随灣就勢,增建過河石墩、遊步道、觀光水車等旅遊景觀,開發鷹嘴峰、老虎岩、鯉魚嘴等獨特資源,形成生态河堤、綠色田園、特色民居景觀帶。
傳承千年文化之“魂”,“農耕”變“農藝”
如何讓美麗鄉村更有文化味兒?沙溝村奏響了鄉村建設“三部曲”。
深入挖掘曆史遺留的茶馬古道文化、由秦通楚界牌文化,整合民歌、美食、壁畫、剪紙、刺繡等民間文化,提供互動式、體驗式、嵌入式服務體驗,讓非遺文化、民族服飾、綠色産品等形成品牌效應,不斷提升吸引力和知名度。

恢複牛心關古城牆、烽火台、古關隘石門、古驿站等曆史景觀,複原榨油坊、造紙坊、碾米坊、水磨坊、豆腐坊等傳統手工景緻,新建2公裡“鄉村集市”,開發“網紅”旅遊景點5個,建設休閑場所4個,再現古風古景古韻,吸引各地遊客前來住農家房、吃農家菜、賞農耕文化。
把“男耕女織、匠人技藝、巧婦手藝”等傳統農耕文化與農事體驗結合起來,新辦手工布鞋(鞋墊)、麻花(麻葉)、剪紙窗花、工藝品制作等家庭式手工作坊11個,既保護傳統技藝,又增加農民收入。
打開資源盤活之“鑰”,“農房”變“客房”
思路決定出路,如何将發展劣勢變成優勢?針對村裡農房空置率高的問題,探索引入“一宅兩門、一院兩戶”農道鄉宿和“農戶+村集體+公司”模式,盤活長期閑置房屋。目前,全村已發展鄉宿16家,培植5家專營農家樂,帶動發展20家特色農家樂。
思路一變,視野也打開了。在民宿的帶動下,該村堅持保護性開發當地傳統菜品,挖掘當地久負盛名的仙河八大碗、九魁十三花、扣碗、巧食、花馍等傳統菜肴制作技法,動員村嫂巧婦,烹調地道的“沙溝冷水米”柴火飯和原汁原味的沙溝鄉土菜。據了解,該村鄉土菜已成為吸引衆多“回頭客”的金字招牌。

締造幸福生活之“美”,“舊村”變“新村”
在沙溝村,古樸的鄉村民宿為遊客打造了舒适的鄉村居住體驗,幹淨整潔的鄉村環境令不少遊客稱贊。據了解,走在村裡,公共區域見不到一個垃圾箱,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這是為何?據村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全村垃圾分類已蔚然成風。通過引入垃圾分類“兩類四分法”,即先幹、濕分開,再建立可腐爛垃圾集中堆肥、可利用垃圾集中回收、不可回收垃圾集中清運、有害垃圾集中處理的“四集中”和“戶分類收集、村集中轉運”的綠色收運機制,基本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為激發村民主動參與積極性,創新設立“積分兌換超市”,推出垃圾分類積分獲得和兌換規則,将村民分類處理垃圾情況進行積分登記,憑積分可換購洗衣粉、小農具等生活物資。同時建立環境衛生評比機制,一月一檢查、一月一評比、一月一公示、一季一兌現,每季度對“最清潔戶”和“積分示範戶”進行物質獎勵和精神表彰,推動垃圾分類和能源再循環利用在農村有序推廣。
同時,精心挖掘群衆身邊的“好媳婦”“好婆婆”“好少年”等孝親敬老先進典型,在村級公示欄、文化廣場、路燈柱等醒目位置懸挂宣傳,發揮示範引導作用,形成見賢思齊、擇善而從、崇善向上的良好風尚。
參評單位:十堰市鄖西縣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
專家點評:“塑形”與“聚魂”并行,繪就美麗鄉村動人畫卷

來源:荊楚網 http://m.cnhubei.com/content/2023-08/16/content_16424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