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不僅需要建設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也需要建設高度繁榮的精神文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文化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内涵豐富、論述深刻,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
擔使命: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明确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務、提出“兩個結合”特别是“第二個結合”等重大理論,為新時代高質量開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其中,“使命任務”明确了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主線、主責和主業,指明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前進方向、核心内容及實踐路徑。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須深刻把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務的時代意涵,廣泛建立思想共識,形成一緻行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明确了“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這一思想文化工作的使命任務。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新時代新征程,要緊緊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這一中心任務,聚焦思想文化工作的使命任務,加快建設文化強國,有力促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目标實現。
舉旗幟: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中國式現代化指引正确方向
旗幟決定方向,道路決定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曆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十年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根本原因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在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以來黨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取得的根本成就,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舉旗幟,即是要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推動工作,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聚民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國式現代化鞏固思想基礎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是凝聚民心的根本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培育什麼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是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十四億多中國人團結奮進、勠力實現中國夢的共有價值認同。建設文化強國,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其在凝聚民心、彙聚民力中所發揮的思想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途徑,牢牢把握正确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做強做大主流思想輿論。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廣泛的社會共識,内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民的自覺行動,讓人民群衆在日常生産生活實踐中自發感知、自主體悟、自覺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成為凝心聚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共有思想基礎。
育新人:培養堪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赢得國際競争主動的戰略資源。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向人才強國邁進是育新人的根本目标。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新的曆史方位下黨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強國建設、民族複興需要培養一代又一代堪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持之以恒,接續奮鬥。培養時代新人的關鍵在于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深刻領悟“兩個确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勇擔時代大任。理想信念是力量之源,“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信心,是時代新人必備的基本政治素養。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教育引導中國青年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堅定理性信念、掌握過硬本領、善于創新創造、積極奉獻社會,争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為建設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複興貢獻青春力量。
興文化: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為中國式現代化築牢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民族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是一國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新時代新征程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标。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是文化建設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是文化建設的具體任務。發展文化事業重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着力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大力加強文化交流,切實增強人民群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充分激發合力建設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曆史自覺和主動精神。發展文化産業重在提供更多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産品,充分發揮文化市場在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不斷增強人民群衆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高質量供給文化産品和服務,全面加強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建設。着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産業發展規劃和政策制度安排,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創新文化業态,發展新型文化消費模式,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展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借鑒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過程中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彙聚起磅礴偉力。
展形象: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良好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就必須使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走向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确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如何通過有效對外傳播,充分展現中國以自身和平發展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價值主張和行動方略至關重要。這不僅關涉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塑造,更事關中國式現代化能否擁有和平穩定的外部發展環境。為此,一方面要積極回應人類發展所面臨的“世界之問”,樹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針對進入新世紀以來人類前途命運休戚與共、相互依存不斷增強的發展态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實踐平台不斷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赢得了衆多國家和地區的高度認同。為破解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習近平總書記先後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中國主張,與世界各國攜手尋求解決人類發展共有難題之道,産生重大影響。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對外傳播工作,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一是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叙事體系,客觀真實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共産黨故事,講好我們正在經曆的新時代故事,幫助國外民衆了解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二是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提高國際傳播能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三是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衆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四是提升重大問題對外發聲能力,不斷提高影響國際輿論場的能力和水平。讓世界客觀認識中國,讓中國更好融入世界,讓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一人類發展美好願景成為現實。
【本文系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農林高校新文科思政課課程群建設研究”(2021070056)階段性成果】
(作者梁偉軍,系77779193永利官网院長、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0/t20231013_56902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