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精讀精講

【人民網·來論】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為強國建設提供戰略支撐

來源: 編輯:王秋實 發布時間:2023年10月20日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一論斷賦予了拔尖創新人才在教育強國、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高位引領地位。高校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要充分發揮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主力軍作用,為強國建設和民族複興提供戰略支撐。

一是要強化人才培養過程銜接貫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要遵循人才成長發展規律,推進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實現有效銜接貫通。第一,在中小學階段人才識别培養上,高校可探索與中小學共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通過開設選修課、科普講座,舉辦夏令營等交流活動,提前識别具備創新潛質的學生。高校為進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庫的學生定制個性化培養方案,充分利用高校教師資源和硬件條件,為其提供學術導師、定制課程、科研設備、賽事指導等方面的支持。第二,在大學階段人才選拔上,高校要繼續探索拔尖創新人才選拔的有效招生錄取模式。在招生渠道上,深化“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等招生模式。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基于統一高考的多維度考核評價”标準,讓在某個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的優秀學生有破格錄取的機會。在錄取方式上,以大類錄取和專業錄取相結合,同時,實施更加科學靈活的轉專業政策,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确學術興趣、學術專長和未來發展方向。第三,在大學階段人才培養上,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多科學交叉培養。要适應拔尖創新人才特點,注重通識教育個性發展,探索實行大類培養、學分互認機制,打破學科專業限制,讓學生在跨學科的知識探索中找到創新方向、涵養創新潛能;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全學段銜接培養。實行本研一體化培養機制,完善本研相互銜接、逐級遞進的課程體系,進一步優化研究生培養方案,讓學生在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教育培養中全面提升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二是要推進人才培養主體協同聯動。積極推進高校與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家庭深度合作,構建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育人共同體,凝聚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強大合力。第一,高校要與科研機構加強合作。推進校所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将優質學術資源轉化為優質育人資源。發揮科研院所科研領域精深的優勢,為本科生早進入課題組、早融入團隊、早加入實驗室提供師資和平台支持。發揮高校育人經驗豐富的優勢,為學生量身定制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方案,讓具備創新潛質的學生充分湧現,并得到及時引導和培育。第二,高校要與科技企業深度合作。開展校企協同育人綜合改革,促進校企雙方資源有效共建共享。探索高校與企業在聯合科研攻關、課程開發完善、導師互聘、實習基地建立、生涯發展規劃等方面建立全方位合作機制。實現導師資源、科研平台、學術成果等多種資源的共建共享,聚合多種資源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助力。第三,高校要與家庭加強合作交流。發揮高校科研資源優勢,提升家庭科普實效性。建設高質量專家科普團隊,打造家庭科普公開課,讓科學知識走進尋常百姓家,提升家長和學生的科學素質。通過營造愛科學、懂科學、學科學的家庭氛圍,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意識。

三是要夯實教師教育體系基礎工程。強教必先強師。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核心在于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關鍵在于建立聚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戰略謀劃上必須堅持示範引領和整體發展相結合,具體建設上必須堅持育人信念、科學素養、育人智慧統籌推進。第一,要以示範引領強化教師教育高水平。加快建設一批國家師範教育基地,以一流師範大學群和一流教師教育學科群為教師教育提供示範。同時,綜合性一流大學要充分發揮學科和人才優勢,為教師隊伍輸送更多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優秀師資;第二,要以整體發展補足教師教育短闆。繼續實施師範教育協同提質計劃,組織高水平師範大學對口幫扶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薄弱師範院校,通過開展支教、調研、培訓,實施攻讀博士學位計劃,全面提升薄弱師範院校教育教學水平;第三,要以育人信念、科學素養和育人智慧為着力點,全面提升教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在育人信念上,要引導教師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做“經師”和“人師”相統一的大先生。幫助學生在科研訓練過程中找到學術志趣,确立科技報國志向。在科學素養上,要構建專業知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教研水平并重的教育内容體系。通過舉辦學科前沿講座、實施數字素養提升行動、開展教研課題申報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師科學素養。在育人智慧上,要引導教師深刻把握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通過舉辦教學培訓和教學競賽,幫助教師優化教學方法,喚醒、啟發學生的創新潛能。通過開展“教書育人獎”評選,宣傳優秀教師在尊重個體差異、激發學生潛能方面的先進事迹。引導廣大教師在教育教學各環節鼓勵學生開展創新性探究,激發學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矢志科技報國的拔尖創新人才,為強國建設、民族複興提供戰略支撐。

(作者:胡小娛,單位: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77779193永利官网分中心、77779193永利官网;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高校儀式的認同功能研究”(2662022MYYJ003)的階段性成果)

來源:人民網 http://hb.people.com.cn/n2/2023/1019/c192237-40608829.html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