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精讀精講

【荊楚網】東湖評論:紮實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來源: 編輯:王秋實 發布時間:2024年04月10日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中國共産黨人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從現實情況看,要着力破解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壯大農民農村經濟實力,可以從拓寬收入渠道、激活内生動力、完善公共服務入手,紮實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拓寬收入渠道,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經濟收入是衡量物質富裕的重要标準。從農民收入結構入手,拓寬收入渠道、提高各類收入成為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有效抓手。現實來看,農民收入結構主要包括工資性、經營性、财産性、轉移性四類收入,應提高這些收入,促進農民收入多元化,增強總體收入的穩定性和抗風險性。一是提高工資性收入。要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鼓勵縣域鄉村與企業開展合作,推廣訂單、定向、定崗一體化培訓模式;要健全就業信息宣傳共享機制,減小就業信息差,促進農民多渠道就業;要完善農民就業情況動态監測機制,及時了解農民就業難題并予以幫助。二是提高經營性收入。要完善農民合作社運營管理,合理收購定價,平衡各方利益;要拓寬銷售渠道,創新銷售模式,積極探索“電商助農”線上促銷方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線下銷售渠道,打造特色品牌,提高知名度;要強化利益聯結,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增收機制,讓廣大農民分享産業增值收益。三是提高财産性收入。要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将農村集體資源資産折股量化到人、落實到戶,規範收益分配機制,使資源變資産、農民變股東;要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充分發揮宅基地的潛在作用,引導農民通過租賃、委托、合作等方式盤活閑置資産;要完善農民土地流轉和征用制度,健全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和市場化征地補償機制,加強政府監管,保障農民對土地的合法權益。四是提高轉移性收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持續擴大對農民和農村的轉移性收入比重,加大财政直接補貼,提高農村社會救助保障水平;要積極宣傳并落實各項惠農補貼政策,統籌資金利用與分配,加強對涉農資金的監督管理,提高資金分配的精準性、靶向性。

激活内生動力,築牢共同富裕的能力根基。共同富裕不僅是物質金錢上的富足,也是思想境界和認知水平的提高,是精神世界的豐盈。農民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是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核心力量,要激發廣大農民的主體性、積極性、創造性,既要提升其知識智能水平,也要激發其緻富志向,激活内生動力。一是提“知”,提高認知,開拓視野。要用質樸的語言向農民大力宣傳和普及國家發展規劃、鄉村振興戰略、共同富裕目标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提高農民對國家政策方針的基本認知;要善于通過現實案例及國家取得的偉大成就激勵人心,以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提高農民對共同富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要遵循農民和鄉土特點,探尋鄉土文化和現代文化相融合的切入點,以現代價值觀念教育引導農民,摒棄傳統封建思想,賦予農民現代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二是增“智”,增強智慧,提升能力。要賦予農民農業技術,可邀請農技專家來村進行農業幫扶,傳授農業知識,提高農民農業水平。有條件的地區可舉辦農業培訓班,引進先進農業器械,培養農村本土能人。同時,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積極引導農民開展實踐,将理論知識變為田間财富,提升農民的生産實踐能力。三是扶“志”,提升志氣,激發動能。要利用榜樣激勵,大力宣傳脫貧緻富人物和案例,使農民深刻感受到緻富就在身邊,激起農民的緻富欲望;要利用目标激勵,制定符合鄉村實際情況的階段性目标,健全完善目标落實、考核和成果公開機制,以目标激勵鼓舞人心;要利用制度激勵,探索制定相應的動員制度,引導農民積極投入緻富實踐當中,激活農民的主觀能動性。

完善公共服務,落實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公共服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維度與判斷标準之一,影響着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要不斷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增進公共服務福祉,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農民群衆提供可靠保障。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完善農村水、路、電、氣、網等生活基礎設施建設,補齊基礎設施短闆,保障農民基本生活需要,大力開展廁所革命,改善人居生活環境,積極推進農村舊房危房現代化改造,持續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縮小城鄉發展“數字鴻溝”,提升農民生活品質,讓農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要加強農村耕地灌溉、污水處理、冷鍊加工、倉儲物流、經營管理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打造公共文化空間。積極推進區域性文化廣場及老年人活動中心建設,鼓勵縣鄉村統籌,堅持農民當主體,豐富基層文化活動,促進優質現代價值觀念和文化資源下鄉,持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因地制宜打造基層特色村史館、展覽館、文化館,加強農業文化遺産、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産挖掘整理和保護利用,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培育文化旅遊、生态旅遊、農業旅遊等新型業态,打造公共文化空間的同時繁榮鄉村優秀文化。三是健全服務保障體系。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的服務能力,完善線上線下服務平台建設,提升服務質量,擴大服務覆蓋面,健全反饋機制,切實解決好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健全農村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建立相應配套設施,引進經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完善全過程監管機制,提高公共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要持續加強産業和就業幫扶,探索建立農戶産業風險、創業風險保障體系,為想幹事、能幹事的農民解決後顧之憂。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機制和路徑研究”(2662022MYYJ012)的階段性成果。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http://m.cnhubei.com/dhgd/p/17702429.html

作者:劉雙(77779193永利官网形勢與政策系主任,副教授);餘智勍(77779193永利官网碩士研究生)

責編:王舒娴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