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楠 吳春梅
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态。它改變了傳統生産力“依附自然”“以物為本”的單向度性,其發展依靠充分發揮全體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科學合理配置構成生産力中人的因素與物的因素、實體形态要素與知識形态要素,并且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生動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人民立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新征程上,必須不斷培養驅動新質生産力的創新人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新型勞動者是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推動力量
馬克思指出:“在一切生産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産力是革命階級本身”,“大不列颠的千百萬工人第一個奠定了新社會的真實基礎——把自然界的破壞力變成了人類的生産力的現代工業”。勞動者是生産力系統中最活躍、最能動、最具革命性的因素,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和決定勞動過程,包括對勞動資料的運用與開發、勞動對象的發掘與利用、生産計劃的制定與執行等,在激發和釋放生産資料的活力中推動生産力的發展。
作為新質生産力的關鍵資源,勞動者的素質和水平直接決定生産力的能級。不同于傳統以簡單重複勞動為主的普通技術工人,新質生産力的發展需要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新型勞動者來推動。新型勞動者是能夠創造新質生産力的戰略型人才和熟練掌握新型生産資料的應用型人才,通常擁有較高教育水平和很強學習能力。他們不僅通過學習掌握新的職業技能,更重要的是能适應數字化、智能化的現代工作環境,能夠持續發明和運用新型勞動工具、拓展和創造新型勞動對象、使用和維護新型基礎設施,具備跨界融合的綜合能力,是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的主體力量。
以滿足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發展導向
在馬克思看來,生産力的發展從根本上關系到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問題,“物質生活”的問題最終隻能通過“物質生産”來解決。過去,機器大工業使社會物質産品急劇增長,滿足了人類對基本生活資料的需要。如今,中國物資短缺的時代早已遠去,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為生産力的新形态,新質生産力以滿足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發展導向,通過發展新質生産力滿足人民群衆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态文明以及個體價值實現等方面的美好訴求。
在物質文明層面,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産力,提高科技創新水平,有助于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形成優質高效多樣化的供給體系滿足人們對物質生活的更高要求。在政治文明層面,完善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的社會制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權利,滿足人民群衆對于公平正義的要求。在精神文明層面,加大文化領域新質生産力的培育,不斷推動文化數字産業高質量發展,可以滿足人們對更高層次、更加多元文化産品的需要。在社會文明層面,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滿足人民群衆對于民生保障的需要。在生态文明層面,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通過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生态文明建設水平,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态環境需要。在個體價值實現層面,一方面,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推動經濟提質增效的同時極大地縮減了必要勞動時間,人們擁有更多閑暇時間使自己的能力、個性、需要和社會關系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使自身生命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另一方面,人通過勞動将自身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同時也在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外部自然力被同化于人的體力、自然規律被同化為人的智力,人的發展需要得到滿足。
創新人才培養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條件
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産力質态,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需要創新人才作為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産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創新之道,唯在得人。要不斷促進人力資源提質,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愛才,讓創新人才的“關鍵變量”轉化為新質生産力生成的“最大增量”。
在當今現代科技飛速發展、人工智能迅速崛起的時代背景下,必須加快培養适應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創新人才。一是完善機制加強人才培養引進。要根據科技發展态勢和國家戰略需求優化高等教育學科設置,積極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同時制定招才引智的創新人才政策,優化産業集聚布局,助力科技創新人才由“單打獨鬥”變為“握指成拳”。二是創新模式助力産教深度融合。要加強有組織科研,在更廣範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推動校企合作,促進教育鍊、人才鍊和産業鍊、創新鍊有機銜接,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轉化,釋放科技創新人才的集聚效應和裂變效應。三是營造氛圍促進人才作用發揮。要通過對科學的理性精神、求實精神和創新精神的宣傳,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用創新文化激發創新精神、推動創新實踐、激勵創新事業。
(作者分别為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77779193永利官网分中心研究員、教育部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來源:湖北日報 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404/18/content_2709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