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77779193永利官网現在時間是:
學習黨的二十大

【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荊楚網·奮鬥在希望的田野上⑱】東湖評論:農業科技創新賦能“端牢中國飯碗”

來源: 編輯:王秋實 發布時間:2022年10月26日

在五谷豐登、瓜果飄香的金秋時節,各地農産品供應充足、種類豐富、品質優良、價格穩定。這不僅折射出百姓美好生活的幸福畫面,也印證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壯麗圖景。從2012年至今這十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7個百分點,超過61%;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6%,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一個個醒目的數字凝聚着農業科技創新的推動力量。在我國新時代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征程上,農業科技創新将全方面惠及鄉村振興,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保障糧食安全,造福人民。

農業科技創新賦能種業研發,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當前,國際形勢錯綜複雜,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國際糧價高位波動,農資價格大幅上漲,極端天氣頻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愈加緊迫。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不僅需要“藏糧于地”,更需要“藏糧于技”。“藏糧于技”,最關鍵之處就是要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是實現種業安全。

為突破種子“芯片”短闆,我國農業科技需加強種業研發,确保種業科技創新自立自強。針對種源“卡脖子”技術開展攻關,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明确育種方向和目标,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早日實現重要農産品的種源自主可控;完善種子庫建設,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在尊重科學、嚴格監管、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研發産業化應用。

結合我國種業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舉措,我國已形成以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為核心,96個制種大縣和120個區域性基地為骨幹的種業基地“國家隊”,國家級基地供種保障能力提高到75%。農業科技創新賦能種業創新發展,讓更多良種走向沃野,更多糧食充盈糧倉,保證中國糧用中國種、豐中國倉。

農業科技創新賦能綠色農業,走好“雙碳”目标下農業轉型路

重農固本,國之大綱。當前,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為适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我國正處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關鍵時期,推動農業發展向綠色低碳轉型迫在眉睫。加快實現農業綠色發展,關鍵在于利用科技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減少農業生産碳排放。為實現農業生産固碳減排,我國農業科技需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研發,确保農業科技創新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針對傳統農業碳排放高造成的各類問題,加強農業污染防治基礎研究和綠色關鍵技術集成示範應用,注重開展綠色農藥肥料、可降解地膜等新型農資創制,改善土壤質量固碳減排;不斷深化畜禽糞污低碳循環利用、稭稈快速腐熟還田固碳減排等技術模式,降低傳統種養殖廢棄物污染;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生态調控和精準施藥等節肥節藥技術,全方位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我國農資投入品的有效利用率顯著提高,三大糧食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6%;農膜回收率達到80%;稭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7%,農業廢棄物能源化資源化蔚然成風,綠色農業生态種養殖方興未艾,農業科技為農業綠色升級提供“綠色引擎”,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農業科技創新賦能智慧農業,拓展我國農業發展“數字版圖”

農穩社稷,器利農桑。當前,數字時代下智能化、信息化技術蓬勃興起,農機裝備技術發展空間廣闊,加速提升農機裝備原始創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推動現代高效智慧農業發展正當其時。

立足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新要求,發展智慧農業,讓農業生産更便捷,農民生活有奔頭。發展智慧農業,關鍵在于農業數字化技術研發。作為一種需要數據模型、軟件系統、硬件裝備等諸多數字化要素支撐的生産方式,智慧農業發展需要以農業數字技術突破為前提,而我國農業數字技術在作物生長信息數據獲取、生産調控機理模型搭建、農業專用傳感器、多作業環境智能農機裝備等領域缺乏創新研究,智慧系統感知元件和應用軟件等關鍵核心技術主要依賴進口。為完善智慧農業産業體系搭建,我國農業科技需加強農業數字技術研發,确保農業數字技術創新自主可控。

針對智慧農業“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重點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智慧農業創新技術産品,紮實推進農業數字化;補齊智慧農業基礎設施數字化融合不足短闆,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大數據平台建設,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加強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建設工程,建立貫通信息采集、分析決策、作業控制、智慧管理等各環節的智慧農業集成應用體系。圍繞智慧農業建設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我國農業數字化技術發展飛快,天空地一體化衛星遙感監測、無人駕駛智能農機耕種收割、雲端巡田、智能化葉齡診斷、無人機精準植保等一項項全新數字化科技,實現“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傳統農業向“靠科技吃飯”智慧農業的華麗轉身。從傳統到智慧,現代農業正在成長為高科技含量、高産業價值、多關聯業态的全新行業。農業科技創新賦能農業數字轉型,智慧種養節本增效,讓耕種更全面、管理更自由、生産更科學。

科技創新肩重任,強農興農擔使命。隻有心懷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充分發揮好科技“第一生産力”和創新“第一動力”的作用,不斷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賦能種業研發,推動綠色轉型,促進智慧升級,鄉村全面振興的動能将更加強勁,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道路将更加寬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信心将更加激越!

注:本文系77779193永利官网2021 年度研究生培養條件建設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前沿問題》優質示範課建設(項目編号:2021KC72)。

稿源:荊楚網 http://m.cnhubei.com/dhgd/p/15144128.html

作者:郭琰(77779193永利官网副教授);韓慧姣(77779193永利官网碩士研究生)

責編:王舒娴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