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09日 08:1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梁偉軍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标,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基礎,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在各項工作部署持續快速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行穩緻遠的良好态勢下,2019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近日在京召開。會議重點分析了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赢脫貧攻堅戰,全面部署2020年“三農”工作,确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标。
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農村地區較為突出,人口大國、農業大國和發展中大國的客觀實際,決定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十分艱巨,其重點難點仍然在農村。可見,“三農”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闆。2020年是全面決勝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我們亟須抓緊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紮實高效開展“三農”領域重點工作,大力提升農業發展質量、農村建設成效和農民生活水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支持。
一是堅決打赢脫貧攻堅戰。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将擺脫貧困、改善民生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内容,結合不同時期治理貧困的具體形勢和任務要求,與時俱進地制定實施扶貧策略,成功實現了從救助式扶貧、開發式扶貧到精準扶貧的戰略轉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減貧成效。按照2010年每人每年2300元人均純收入的農村貧困标準,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7.7億人減少至2018年的166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由97.5%下降至1.7%,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為人類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精準脫貧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決定性意義,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數量和脫貧質量直接關涉全面小康能否如期實現。因此,我們應當以“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為重點,在扶貧政策、資金上明顯傾斜,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全力投入脫貧攻堅,産業扶貧、就業扶貧、異地搬遷等多措并舉,精準施策,全面完成剩餘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關鍵,建立長效機制,接續推進減貧,确保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标。以改善脫貧人口生計資本為根本,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人力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優化發展條件,美化生活環境,激發内生性脫貧動力,引導他們自覺走上脫貧緻富的自主發展道路。以扶貧工作作風建設為抓手,強化績效考核與問責監督,保證脫貧質量,做到真脫貧、脫真貧。
二是加快補齊“三農”領域短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順應農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确保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切實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現已成為如期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為此,我們需要着力補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八大短闆”,加快構築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支撐條件。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着力改善農村交通物流設施條件,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構建農村現代能源體系,夯實鄉村信息化基礎。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重在推進水利工程建設,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增強抗旱應急能力和防洪減災能力。紮實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明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村教育質量,高度重視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全面改善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建好建強鄉村教師隊伍。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政策,改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條件,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大病保險制度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構建多層次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年人以及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改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培育挖掘鄉土文化的本土人才,支持“三農”題材文藝創作生産,提供更多更好的農村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治理農村生态環境突出問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農村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态補償機制,增加農業生态産品和服務供給。
三是多種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内在要求,也是實現農民生活富裕的根本路徑。農村居民收入主要包括農業經營收入、非農就業收入、家庭财産收入、轉移支付收入,其中非農就業收入已經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拉動發展效應有限,國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以非農就業促進農民增收的空間亟須拓展。一方面,要以提升農業發展質量為中心,實施質量興農戰略,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為方向,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支持、鼓勵和引導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就業創業,積極發展特色富民産業,繁榮農村經濟,活躍城鄉市場,帶動農民增收。另一方面,要以提高就業質量為重點,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穩定農民工城鎮就業,提高工資收入水平,強化勞動執法監察,加大拖欠農民工工資整治力度,推動欠薪問題根本性解決,促進農民工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
四是有力保障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長期以來,糧食是人民群衆食物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種糧也是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農業發展的底線要求。21世紀以來,随着農業稅費改革、補貼政策完善、耕地嚴格保護以及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我國糧食産量穩步增長,2004—2015年實現了“12連增”,目前基本上穩定在年産6.6億噸的總量水平。我們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但并非高枕無憂。因此,建議嚴格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健全完善糧食安全目标責任制。堅持“确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加大對産糧大縣的獎勵和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穩住播種面積,穩定糧食産量。
五是切實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做好“三農”工作,必須加強黨對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文明建設的領導以及農村黨的建設,确保黨在農村工作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保證農村改革發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前進。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健全黨委全面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有效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衆、推動改革發展方面的戰鬥堡壘作用。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為主線,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财産權益。加強農村基層治理,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不斷增強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堅持從農村實際出發,結合地方比較優勢,因地制宜推動發展,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發揮農民主體性作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調動億萬農民建設鄉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維護農民群衆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将鄉村建設成為農民群衆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作者系77779193永利官网院長、教授)
作者簡介 姓名:梁偉軍 工作單位:77779193永利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