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軍 胡豐順
人類謀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也是尋求自身發展的過程。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确定,2020年要做好包括“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難群衆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在内的六大重點工作,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圓滿完成“十三五”規劃任務。這再次充分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堅持以人民中心,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人民群衆是經濟發展的根本推動力量
人民群衆的勞動創造是物質财富的根本來源。物質資料的生産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一定時期社會所生産的物質資料數量和質量取決于當時的社會生産力,即勞動者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的能力。勞動者和生産資料是生産力的兩大構成要素,其中勞動者是生産力中最具革命性的因素,社會物質财富的多寡從根本上取決于人民群衆的勞動創造。
作為能動性的經濟主體,人民群衆在創造物質财富的同時,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并将長期積累的普遍性經驗抽象為經濟規律,形成經濟發展理論。盡管從理論建構的角度來看,經濟學理論主要得益于經濟學家的勞動創造,但其經驗材料則來自于廣大人民群衆的經濟實踐。因此,經濟發展的理論成果從根本上來自于人民群衆的勞動創造。
經濟發展是人類經濟行為量變與質變的有機統一。從過程判斷,經濟發展一方面表現為人類通過特定生産方式,依靠自身勞動,從自然界獲取生存發展所需的物質資料的過程;另一方面表現為調整生産方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從結果考察,經濟發展不僅體現在經濟總量增加、物質财富增長,并且體現在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提升、公平正義促進等方面。人民群衆是曆史的創造者,就經濟發展而言,他們是物質财富、經濟倫理、制度安排和經濟理論的創造者,經濟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經濟發展要以保障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為中心
人類的經濟活動往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通過勞動創造物質财富,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求。人的需求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多樣性如延續生命、從事生産勞動、進行文藝創作、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等;層次性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發展需求等多個層次,人們對需求的滿足往往追求從低到高依次實現。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求,追尋美好生活,就是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他們從事經濟活動的根本動力。
經濟發展既是生産力發展的集中體現,也為生産力變革提供物質支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現代經濟發展主要來自于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升和管理創新等要素集成所形成的先進生産力。各類要素質量提升及其集成則需要相應的經濟條件支持。經濟發展從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兩方面共同推動生産力進步,為創造出高度發達的生産力、實現人民群衆全面自由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人民群衆既是經濟發展的推動主體,也是經濟發展的受益主體,經濟發展應以實現人民群衆的全面自由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标。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标不是單一實現國家富強,而是更加注重個體生活是否幸福,是否實現了“美好生活”。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改革進入攻堅期、思想觀念多元多變期的中國,急需全社會形成經濟發展共識,進而凝心聚力、謀求高質量發展,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訴求。
保障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需要創新經濟發展模式
經濟發展模式是一國或地區在經濟發展實踐中所形成的獨特發展道路、理論和制度體系的總和。實踐表明,沒有一勞永逸的發展模式,必須伴随客觀經濟環境變化不斷探索和創新經濟發展模式。縱觀全球,經濟發展問題正困擾着世界衆多國家和地區,創新經濟發展模式是人類所面臨的現實任務。
經濟發展模式本質上是人民群衆自主選擇的結果,必然要求結合本國發展實際,以保障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為宗旨。發展市場經濟,必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給予以企業為核心的市場主體充分的“決定”權,激勵其不斷創新商業模式,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市場經濟發展史表明,市場配置資源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也存在自發性、盲目性等市場失靈的弊端,容易引發經濟危機、生态危機和社會危機等矛盾和沖突,因此在經濟發展模式創新上過度依賴市場功能則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性後果。創新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與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進行優化協調,建立市場與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協同治理關系,切實保障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
判斷經濟發展水平,應以人的發展作為基本依據和标準。經濟發展模式的實施往往産生多重後果,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态環境等領域的變化。經濟發展模式實施的綜合成效需要有衡量的标準,以期通過持續不斷的創新滿足人民群衆的利益訴求。經濟發展過程即是促進人的發展的過程,經濟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導向,以人民群衆美好生活的實現程度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模式得失成敗的根本标準。
(作者分别為77779193永利官网院長、教授,77779193永利官网副教授)
文章來源:湖北日報